第250章 符书(2 / 2)

持有符节的使者,有通信过程中拥有特权。如果遇到‘交’通阻塞的情况,他可以优先通过;宣布戒严时期他也可以不受限制破例放行;他还可以迅速地见到君王。但是他们的通信时间,由有关部‘门’给他们规定了期限,必须在什么时候到达何地,都有一定规定。这叫做“皆以道里日时课”,保证了通信的按时到达。

战国时期的通信工具比前代有所进步。单骑通信越来越多,“遽”这个字也即有了骑马通信的含义。除国家重大事务‘交’由专使、特使去办理而外,当时一般通信的权力逐渐下移,‘交’给职务较低的下层官吏负责,这些人名称叫“信臣”、“候吏”、“传言”等。众多名称的出现,说明通信业务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

值得一说的是,现在皇甫嵩他们就是假节状态。

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

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力。举凡如持节分封诸侯、持节收捕罪犯、持节镇压起兵叛‘乱’、持节出使外国及持节签约议和等事。

此外还有‘阴’符、‘阴’书之类的隐秘通讯手段。

所谓‘阴’符是用竹简做成使用时先将要发送的文字写在竹简上,然后将其劈成3片,叫做“一合而再离”,派3人各持一片送往目的地。收信人收到竹简后,将3片拼在一起,密信内容便可一目了然,这叫做“三兮而一知”。

‘阴’符其实也有上面所说的虎符之类的意思,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也是古代兵权的象征。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互相扣合,表示验证可信。

当然,其实流程原理都是一样的,拼合起来才有效而已。

相传商纣王末年,姜太公辅佐周室,使周族由弱变强。有一次,他们带领的周军指挥大营被叛兵包围,情况危急,姜太公令信使突围,回朝搬兵,他怕信使遗忘机密,又怕周文王不认识信使,耽误军务大事,就将自己珍爱的鱼竿折成数节,每节长短不一,各代表一件军机,令信使牢记,不得外传。信使几经周折回到朝中,周文王令左右将几节鱼竿合在一起,亲自检验,周文王辨认出是姜太公的心爱之物,亲率大军到事发地点,解了姜太公之危。事后,姜太公拿着那几节使他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鱼竿,妙思如泉涌,他将鱼竿传信的办法加以改进,便发明了“‘阴’符”。

最初的“‘阴’符”是竹制的,后又改用木片、铜片。。“‘阴’符”上无文字,无图案,传“符”人不知“符”中含义,即使被俘,叛变投敌,敌人也难以知道“符”的内容。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阴’符”逐渐被“‘阴’书”代替了。

《‘阴’书》是古代军事著作《六韬》里记载的一篇文章,记录在“龙韬篇”——论军事组织。本篇首先阐明了‘阴’书的作用,即在“主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烦多,符不能明”的情况下,应使用‘阴’书。接着具体介绍了‘阴’书的使用方法。认为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保密‘性’,“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所谓“‘阴’书”,实际上是一种军事文书,传递的方法更秘密些。其方法是:先把所要传递的机密内容完完整整地写在一编竹简或木简上,然后将这篇竹简或木简拆开、打‘乱’,分成三份,称“一合而再离”。然后派三名信使各传递一份到同一个目的地。“‘阴’书”被送到目的地后,收件人再把三份“‘阴’书”按顺序拼合起来,于是“‘阴’书”的内容便一目了然,称“三发而一知”。

这种“‘阴’书”保密‘性’较好,且在某一角度上讲类似于移位密码的特‘性’。因为即使某一信使被敌方抓获,“‘阴’书”落入敌方手里,也得不到完整的情报。但也有其缺陷,由于原文被分成了三份,故一旦丢失一份,接受者也无法了解其原意。

‘阴’书是古代通信中另一种保守秘密的方法,它是由‘阴’符演变而来,能比‘阴’符传递更具体的消息。但无论是‘阴’符,还是‘阴’书,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有可能被对方截获而难以达到传递消息的目的,二是有可能被对方破译内容并被对方将计就计加以利用。u

最新小说: 裂石响惊弦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