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一行在邺城盘桓了近二十天,见识到了刘备治下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每人心中都是大为感慨,自认此行收获颇丰。
像毛玠这样没怎么出过远门,只是通过他人之口听说刘备这“织席贩履,凭着因缘际会而获取高位”的无能之辈,也曾经对刘备产生过几分不屑,认为如果自己姓刘,早生个十来八年,也能闯出差不多的名堂。
然而在邺城,这些人的骄傲被彻底打破了。
如今他们每天穿行在邺城的大街巷,感受着安逸自在的生活,每天晚上凑在一起,交流的也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刘使君的钦佩。
这些举动根本逃不过荀彧的眼睛,但他也只是默默地看着,听着,并没有出言提醒众人,他们还是兖州牧曹操的臣下。
终于,在刘备准备好了赠予曹操的礼物,又基本敲定了共同出兵诛灭伪帝袁术一党之后,荀彧等人终于圆满完成使命,拜别刘备,向兖州返还而去。
兖州使团来时只有几辆马车随行,回去的时候却是足足二十辆,除了一辆车上装着使团成员们在邺城低价购买的商品之外,多出来的那些都是刘备财大气粗,托他们给曹操那边送去的礼物。
与其他兴高采烈,盘算着自己收获的同僚们不同,荀彧基本没有买什么东西,除了给妻子买了几块香皂,给两个儿子买了几支好笔之外,他最看重的收获,就是一个薄薄的本子了。
这个本子是他从一家书馆买来的,里面的内容则是冀州牧刘备亲自写的几十首诗和短文,专供蒙学期孩童识字所用,诗文简单易懂,即便是几岁大的孩子也能朗朗上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荀彧才学出众,思维敏捷,平日里处理公文都是一目十行,然而这些简简单单的诗,却让他反复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言简意赅,质朴无华,真是好诗,想不到那位刘使君居然在诗文方面也有如此造诣,这世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荀彧忍不住又翻开书页,将所有的短诗都读了一遍,然后拊掌长叹,决定回家之后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好好读一读。
他却不知道,这些标有“作者:佚名”字样的诗文,全都是刘使君剽窃来的。
剽窃这东西就像出轨,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刘备也不例外,每次剽窃,他都赌咒发誓地说这是最后一次,然而过不了两天,就会忍不住再从记忆中搜刮几句脍炙人口的诗文,然后堂而皇之地记录成册,传播到治下各处。
当然,刘备每一次都安慰自己,这不过是把华夏民族的精神瑰宝提前几百年取出来,使其不朽的光辉可以照耀、激励更多的人。
不但无过,反而有功啊!
然后他就觉得心安理得,高高兴兴地在每首诗的末尾打个括号,里面写上“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