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华边听边用笔墨记录下来,将其情况汇总一下是这样的:</p>
双栖乡跟江浙其他地方类同,贝壳类水产品特别丰富,一般是春夏季节吃螺蛳、田螺,河蚌等。</p>
秋冬季吃河蚬,又称黄蚬,是从邻县运入进来卖的,价廉物美,很受村民们欢迎。</p>
陈天华知道,黄蚬是一种淡水贝类,适合生长在软土质河床,其繁殖快,量大,价格低。</p>
每到秋冬,一船船黄蚬从邻县运入双栖乡,价钱卖得非常便宜,每斗最多二个铜板,便宜时就一个铜板,普通老百姓,几乎每家每户都消费得起。</p>
长年累月的,村民们将这些贝壳都堆倒在几个固定凹地,或干涸支河的沟里。</p>
在清末的乡下农村,没有生活垃圾一说,因为人畜的粪便积蓄起来就是天然的农家肥料,家里有点剩饭剩菜的,都变成鸡鸭或猪的饲料了。</p>
所以,真正拿到家外去倒掉的,就只有不可利用的动物骨头,和贝壳类物质。</p>
按吴老三所讲的,在那些所谓垃圾堆里去抱挖,出来的几乎是贝壳类物质,都已霉变,但稍做清洗就是石灰石的原材料。</p>
从黄蚬这个事,让陈天华想到了循环经济,在时下双栖乡可以试行。</p>
黄蚬一年四季皆可繁殖,成本低、繁殖率高,每三个月成熟,一年四季收成。</p>
利用水稻田来养田螺和黄蚬,还可以挖池塘养黄蚬和鱼,还可以在瓜子湖围湖的浅水区养殖。</p>
而黄蚬吃了其壳可以做石灰石原材料,不产生垃圾废料,这就是循环经济。</p>
说一千道一万,首先得把石灰窑场先建起来,然后再做进一步的宣传推广。</p>
建石灰窑场,这当然要选择一个场地。</p>
陈天华带上吴老三,林根他们,经过周密考察,选择了一块荒地。</p>
它位于东、西、南、北四个埠头村的交叉点上,又邻近一条瓜子湖的支河,二三十吨大船可以自由进出。</p>
若是建一个码头,上下货就更加方便。</p>
有了这些想法,便要找村和乡里的头面人物来商议,这荒地租赁使用和码头建设,可都要通过县衙的工房核准和水泊所规划,</p>
这当然是需要办理相关手续,虽然说清政府支持商人办实业,但地方衙门腐败。</p>
而相关手续需由乡村这一级,再往县衙里上报。</p>
先得找村乡头面人物商议,这块荒地使用及码头建设等事宜。</p>
他第一个想要找的人物,也是最合适人物,就是西埠头村的里长,曾经的绍兴府举人刘文杰先生。</p>
乡下农村是正月十五前走动的频繁,但凡过了正月十五,整个走亲访友场面就冷落了下来,而家里的年货也吃得差不多了。</p>
在这个时候走动,不单单是亲戚之间的常规拜年了,而是有目的拜访,说事。</p>
因为这时候主人家,大都比较清闲,有大把时间跟来访者去交流沟通。</p>
虽然是过了正月十五,但正月没落台,在这期间去走动,都要按拜年礼节执行,否则被别人看扁,说没教养。</p>
正月二十四这天,陈天华拎着桂元、红枣等礼包,准备叩响刘文杰在村庙的宅院大门。</p>
说起刘氏家族,在整个山阴县里,都算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是山阴县第一大族,历史悠久。</p>
刘氏祖先都是在外地当官。</p>
设在西埠头村庙里的刘家祠堂,据说明末清初就开始设立,距现在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p>
双栖乡的西埠头,东埠头和北埠头村等,许多村民都姓刘,应该都属于同一个祖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