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90年十月初,已经是花甲之年的宋皇子偃,开始了他称帝以后的第二次出巡。
众所周知,子偃的每一次出巡,都是带着目的性的,而非是游山玩水。
诸如上一次,他是为了掌握北方更为全面的情报,为了宋帝国的军队鼓舞士气,而跑到北方的几个边防郡县去慰问士卒,同时,还拜祭了赵武灵王,巡视河道,巡视赵地的一些情况,体察民情。
而这一回,是为东巡。
子偃的目的是去泰山封禅,以获得更多的儒家士子对于帝国的归属感,笼络人心,同时,还能宣扬一下自己的功业。
子偃作为皇帝,九五至尊,其出巡的规模自然是十分庞大的。动辄十几万人,这要是放在还没统一前的宋国,可能还勉强负担得起,但是已经大一统的宋帝国,完全可以任凭子偃挥霍。
“陛下。”子偃坐在华丽而极大的车驾上,忽而掀开了帘子。在一侧骑马的蒙骜见状,不禁驱马上前。
“蒙骜啊,这是到哪儿了?”
蒙骜已经成为宿卫大统领,负责宫禁的安全。话说回来,宋国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也没少去招贤纳士,接纳原本列国的有才干的文臣武将。
诸如田文、蒙骜、景阳、唐昧等人都在宋国的朝堂上做官。蒙骜也成了宋国的宿卫大统领,位高权重,皇帝近臣的存在。
众所周知,诸如宋帝国的武安君白起、阳城君熊子丹、武信君干骜等人都做过子偃的宿卫大统领,而这些人都已经功成名就,成为了名震天下,不可一世的名将!
可想而知,他日若有战事发生,蒙骜一定能得到子偃的器重,而后建功立业的。
“陛下,已经进入商丘的地界了。”
“哦,到商丘了啊。”
“是的。此处名为博浪沙。”
在一处较为隐蔽的山道上,有八个人匍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看着底下的情况。
忽而,从远处冲过来一队步骑,战车百乘,骑卒百人,步卒上千人,声势浩大。
而其中的一名都尉则是在那里指手画脚的,布置兵马分立两侧。
戴着南冠,蓄着长须的一个中年人指着底下的宋卒道:“是宋军的先头部队,他们是给子偃开道的。”
这时,又有一队宋卒披坚执锐,过来巡视。
中年人连忙与其余七人钻进了事先挖好的坑洞里,俯下身子,隐匿起来。这一队宋卒经过的时候,还张望了一下,最【】后没发现什么异常,又走开了。
中年人随后探头探脑地扫视了一阵,只见在下面的官道上,宋军将士们是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森严。
“黑夫,宋军的戒备如此森严,你有把握刺宋成功吗?”中年人向旁边匍匐着的黑脸大汉问道。
这个名为黑夫的黑脸大汉闻言,瓮声瓮气地道:“请左徒大人放心。我手中的这一铁锤,重达120斤,只要知道暴君的所在车驾,一锤子下去,保证车毁人亡!”
“好。”
左徒大人?没错,能有这个称谓的,估计只有原来的楚国左司徒,屈原!
而这个长须的中年人正是屈原!
屈原颔首道:“宋国注重礼法,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所以有六匹骏马拉着的车驾,必是宋皇所在的车驾!”
“左徒大人你看!出巡的队伍来了!”
屈原顺着那个刺客指着的方向望去,果不其然,一抹黑色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一抹殷红色的阳光洒在远方的高山上,给山顶披上了一层淡黄带着暗红色的光芒,如梦似幻。渐渐的太阳隐入山底,燃烧着的红霞也渐渐黯淡下来。
转眼间,西天的最后一抹晚霞已经融进冥冥的暮色之中,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四周的群山,呈现出青黛色的轮廓,暮色渐浓,大地一片混沌迷茫。
群山之中,笔直的大道上。
一只长长的队伍在大道上行进着,一只又一只的橘红色的火把接连亮起,远远望去逐渐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火龙,绵延十余里,旌旗招展,长戈破空,车辚辚马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