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的外伤不大,只有个掉下来划开的口子,但是内脏却已经全碎了。爆炸形成的气浪直接轰进了他的内脏。
伤员的身体微微颤动了一下,半睁开眼睛,微弱的道:“我……我想吃肉,羊肉,要……肥的……肥的……香……”
“有兄弟想吃羊肉,要肥的!”
医生喊道。
同样在安置伤员的侯保一愣,走过去问道:“他这是不行了?”
大夫低声道:“他不行了,王爷下令,能满足的愿望咱们都得给他满足了。”
侯保面露难色的道:“营中没羊,专门去买的话……”
如果是北边,弄羊很容易,但这是南方。而且他久在军中,自然明白大明对战死的士兵是个什么章程,能给一笔抚恤就够了,专门为一个死人去买一只羊,这有些……
这不是侯保心狠,而是当时的现状。
关于人类畜养家畜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代,那时就已有了包括马、牛、羊、猪、狗、鸡的“六畜”之说,并常以“六畜兴旺”来形容国富民安的盛世之景。除了古代日常骑行使用的马匹外,六畜和江海湖海中的各种鱼类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人的肉食链,而其中牛羊猪三者又独居鳌头,称为人们日常饮食的宠儿。
古代的人们虽对以牛羊猪为主的各类肉食也爱得深沉,但无奈经济条件和生产能力的限制让他们常常与各类肉食无缘,只得在节日庆典上才能浅尝辄止般地满足一下味蕾。因此周代的《礼记》中将牛、羊、猪称为“大牢”,并记述道此为只有国君及卿大夫才有资格享用的佳品。而底层百姓们只能逢年过节或大型庆典时才能和肉类们来个亲密接触。
牛肉虽贵为“大牢”之一,但自从春秋后期推行铁犁牛耕的农耕政策后,牛作为劳动工具的地位及作用明显增强,而作为食物链中一环的地位则被大大削弱,加上历朝历代三令五申禁止宰杀耕牛,牛肉就这样默默地退居到了肉食二线。而像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大块吃牛肉大口喝酒的场景,说的政治一点,叫作对旧时统治秩序的无声挑战,同时也暗暗表达了人们内心对肉食的狂热喜爱。
但不管怎么说,大口牛肉是不可能的。所以羊肉便升了上来。
再经过唐朝百姓的大力推广,食羊肉早就不仅仅为了果腹或刺激贪婪的味蕾了,而是演变成了一种社会风尚,用当下的热词来说就是“潮人必备”。宋代曾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据记载,宋朝宫廷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斤,而猪肉只有4100斤,日后“御厨止用羊肉”甚至成了两宋皇室的“祖宗家法”。
后来蒙元入主中原,羊肉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
到了朱明驱逐蒙元,羊肉就变的稀罕起来。为此朱明不得不鼓励百姓吃猪肉,甚至御膳菜单中就明确记载需用食材包括羊肉5斤猪肉6斤。虽用量只有1斤之差,但这却是朱明的努力。
要知道吃猪肉一事,许多大青巾可没少反对。甚至他们还编出什么“朱不食猪朱”的借口。
但朱元璋知道,人要想有力气,就必须吃肉。若不是太子说情,那帮大青巾非让老朱杀个精光不可。
当然,他们是没可能再在南京晃荡也就是了。而侯保便是无数受牵扯中的一员了。
这也是老朱的缺点了,喜欢扩大化--老子不知道你们说没说过,老子只要把你们全都处理也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都只能吃肉的现实明元在打仗,你一个小兵还想吃羊肉?还要肥的?你这是比皇帝还要高贵怎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