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家惠子
历史偏爱轰轰烈烈的故事,然而尘埃落定后,昭然于世者,往往屈指可数。纷乱的战国孕育了争鸣的诸子百家,但是历经几千年时间的淘洗,为世人所铭记的却只有孔孟、老庄,非儒即道,那些曾经争鸣一时者大都淹没在儒道的光环之下。名家就是众多被湮没者之一。
惠子名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同时代人。惠施本是战国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主张合纵抗秦,主要活动于魏、宋等国。他是个优秀的政治家,也拥有精深的哲学思想。不过,惠施的著作没能流传下来,后人只能从庄子等人的转述中窥见他思想的一小部分。而在《庄子》一书的相关记载中,惠施在与庄子交往和辩论的过程中,常处于失败和被贬损的地位。
《秋水》篇中有惠子相梁的一段记载。据说,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时,庄子跑去看望他。有人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代替惠子的相位,这让惠子甚为恐慌,派人在都城内搜了三天三夜。庄子见到惠子后,讥刺惠子道:“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将惠子说成了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而心胸狭窄的小人。
实际上,惠施并不是一个不堪的禄蠹,纵观关于惠施的各种文字记录,将会发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惠施。
作为一个主张合纵抗秦的政治家,惠子有着敏锐的头脑和非凡的辩才。公元前342年,魏国于马陵惨败于齐国,魏军十万人死伤大半,太子也在这次战争中被杀。败亡消息传来,魏王大怒,即刻召见惠施,将“欲悉起兵而攻”齐的计划告知惠施。而此刻魏军刚刚大败,损兵折将严重,全军上下疲惫不堪,已无防守之力,更无再战之力。惠子深明此理,极力谏阻魏王,并提出了报齐仇的办法。他建议魏王臣服于齐,以此激怒楚国,借楚国之手攻打疲于战争的齐国。魏王接受了惠子的建议,成功地使齐国溃败在楚国和赵国手里。之后,惠子还为魏国制定了法律,得到了惠王和魏国百姓的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