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的田根基是询问陈安隅:“鱼儿,你说的这个故事里,最后那个六子死了还是没死呀。”
这个问题倒是让陈安隅沉默了一会儿。
其实他内心里是有答案的呀。
这部剧里六子死没死?
这个问题,被称为“少包”系列最大的谜团,而作为整个系列,时刻将“只要真相大白”的信念压在心里的包黑炭,亲自给我们设下了这道谜题。
让无数网友,至今找不到一个答案。
作为一部单元剧里的某个单元的某个配角,能被网友惦记20年,可见,富大龙将这个角色塑造的多么好,以至于“六子”的光环,在这个单元里,盖过了所有人。
死了,还是没死,这两个方向观众各有各的想法,但不管是哪一种,无非都是网友们的揣度,并不是真正的答案。
那么,陈安隅倾向于哪一种呢?非要论,他会选第一种:六子死了。
“我记得小时候看少包一首播,六子和李妃在出城的路上遭遇埋伏被一群杀手乱箭射死了。主角团本来是感觉情况不对赶来营救的,可惜晚了一步六子母子当场死在眼前。”
这部剧首播的时候,是在翡翠的台,而那时候,我们都还小,网络普及的也少,真正还记得,并看到最后的人群,也许并不多。
但有网友有过这么一段记忆,想必也是有可能的。
其二:
《少年包青天2》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是第一部的续集。
虽然有续集之名,但编剧换了,这等于是换了一个故事芯子,即便是同一个导演把关,但故事和角色内在的联动性,明显就弱了。
尤其是在六子这件事情上,第一部选择“大团圆”结局:
六子带着李妃浪迹天涯,他的离开,给包拯带来的,不是松了一r这个来自民间的历史传说的重点是原定的太子被换,而不是皇帝被换。
二者的差距在于,前者涉及的,是朝堂,政权的纷争,太子能不能走到最后一步坐上皇位,谁都不知道,而后者,则牵涉到天下的稳定,皇帝已经是皇帝了。
皇帝在,天下稳。
剧中的太后曾对皇帝说:“历史是用血写成的,江山也是用白骨堆成的”。
她是在变相地告诉皇帝,即便六子在出生后,顺利当上了太子,他也做不了皇帝。
为什么呢?
在八贤王的回忆里,当年刘妃(太后)的母族力量大,外戚干政。
而李妃母族凋零,即便发生了狸猫换太子的事,皇帝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囚禁李妃,没能继续往下查。
皇帝都无可奈何,六子顺利当上太子,他也活不到坐上皇位的那一刻,也就是说,六子的死亡结局,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如今,他的存在,危害的,不仅是帝位,还有天下的安稳,要他死的人,太多了,手无缚鸡之力,他如何自保?
庞太师屯兵城外,以勤王之名,行笼权之实:
在包拯查出狸猫换太子的真相之后,已经在朝堂上大权在握的庞太师,根本不在意当年的秘密就此揭开,甚至,他早已留了后手。
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他的人便带着兵马,在城外安营扎寨。
从剧中上看,他是勤王保架,可往权谋方面去想,从庞太师的日常行为去看,他勤的是哪一位王,保的是谁的架?
毕竟,皇帝的帝位来的并不算光明,而六子,仍有赵氏江山的继承权。
在位的皇帝,已经亲政,逐渐脱离他的掌控,而六子作为一个没有基础的皇家血脉,操控起来,简单多了。
李妃,就是操控他最好的棋子。
庞太师要保他,对立的八贤王,跟他曾经一条船上的刘太后,却要消除这个威胁。
八贤王心系赵氏江山,为天下安稳,谁都可以牺牲:
八贤王这个角色,真的是全剧塑造的,最丰满的人物。
他的行为处事,亦正亦邪,片面地说他好与坏,都不对,但有一样,是不变的,那就是他对赵氏江山的执着。
他要的,是这赵家的天下安稳。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赵氏,一个是天下。这大宋的安稳,得建立在姓赵的前提下,而不是谁都行。
他可以很温和,也可以很狠绝,皇帝以“仁”治国,终日心慈手软,那就需要有一个人背负那表面平和背后的肮脏和责任。
所以,秀珠嫁祸他时,他求生,放任包拯往下查,可当包拯的侦查方向,往千波殿,往李妃,往当年的狸猫换太子去,他坐不住了。
他到底有多狠?
一是设局将包拯往错误的方向引,二是给包拯送人头,包括利小刀的,也包括自己的。
只是,他错估了包拯寻找真相,保住他的那份心意。
最终,真相大白,可这皇家隐秘,被披露了出来,扭转了整个局面:“你救了我一个人,却害了一个国家”。
后来,在跟庞太师,包拯的三方对峙中,八贤王的最大让步,是对六子进行圈禁,保住他一条命,这是八贤王能作出的最大让步。
可想而知,六子的处境,并不会好。
而八贤王也给过包拯劝告:“身在其位,往往会做出一些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句话,像是解释,也像是伏笔。
刘太后深藏宫闱机密,为保权势,杀人如麻:
狸猫换太子这场阴谋里,当年的刘妃,如今的刘太后,是极为关键的人物。
她和庞太师是表兄妹,正是借着庞太师的力量,才促成了这件事,也正是因为她身后的母族力量,才让皇帝连追查真相都做不到。
这个秘密,让她顺利成了后宫的王者,让她的儿子,顺利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可以说,她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为了保住这个秘密,一开始接受任务的七鹰乃至那个小婴儿她都没想放过,如今,又怎么会让六子这么大咧咧地带着李妃在外面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