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一个人的甲午 > 第五十四章 北地风云(五)

第五十四章 北地风云(五)(1 / 2)

 入夏的津门,暑气渐盛,直隶总督府花厅内,屋角都放上了冰块,房中仍然炎热难耐。上了年纪的李鸿章在光绪的相劝下,换上了月白长衫坐在光绪下首,满脸笑意和身边的袁世凯、孙毓汶等人轻声谈笑着。光绪依旧是那身浆洗的干干净净的军便服,手里拿着袁世凯呈递上来的北洋推行新政的条陈,一边踱着步,一边细细的审阅。</p>

从旅顺检阅完北洋舰队后,光绪便带着李鸿章、陈卓、孙毓汶等人,在袁世凯的陪同下马不停蹄的回到津门,查看北洋推行新政一年多来的成果,这些日子几乎就没有好好休息过,虽然神情看起来有些疲惫,可此刻也掩饰不住淡淡的喜悦之情。</p>

"这几日朕看了北洋推行新政的成果,电报局、邮政局、制造局,还有开办的各种新式学堂,都已经是初具规模,京城至津门的铁路如今也已开始动工修建了,一派如火如荼的景象,朕心里也是欣慰之极,袁世凯,这一年多来,北洋做的不错啊,当为天下督抚之表率!...&hellip;"</p>

听到皇上的褒奖,一直坐在屏息静气一旁,也是累得黑瘦了一圈的袁世凯心中一热,赶忙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说道。</p>

"皇上谬奖了,微臣不过按照光绪新政的方略在直隶先尝试着干了一些,时间仓促,微臣也没有什么经验,就如皇上方才所言,直隶现在仅仅是初具规模,要谈到实效,恐怕距离皇上的期望还为时尚早。"</p>

光绪望着袁世凯点了点头,"嗯,你能有这个见识就很不错,新政所以新,就因为这些东西前人都没有做过,谁也没有现成的经验,所以只能摸索着一步一步走,朕心里也明白,你能做到这一步也是遇到了不少的难处,不容易啊!关于北洋的新政,朕也没有太多东西要讲,只提一条...&hellip;"</p>

"时局艰危,国家千疮百孔,振作自新其实就是把我们落后于洋人的差距都补上,可是这里面也有很多实际的困难,欠的帐太多了,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为重,什么为轻,你袁世凯心里都要有个明确的章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以我今日之大清为例,振作自新的当务之急便是奠定工商基础。纲举目张,工商便是新政的纲。这一点,朕看北洋做的还不够,条理也不够清晰,袁世凯,朕回京后,在这些方面你和你的北洋还要多动动脑筋,比如商贸之道,两江吴绍基那里已经开始逐步取消厘金了,可在北洋朕还没有见到。你们大家想想看,洋人的物品在我大清只收取那么一点点关税,可我们自己的物品却要面对各地重重厘卡,长此以往,我大清之商品何以与洋人竞争啊?没有这一条,实业办的再好都是空谈......"</p>

"微臣谨记皇上的教诲,只是骤然之间取消厘金,直隶也是有很多的难处...&hellip;"袁世凯面露难色,低着头有些欲言又止的样子。</p>

"你的难处朕心里清楚,北洋推行新政,要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你袁世凯善财难舍也情有可原。朕也不是让你骤然之间全都取消了,但是你心里一定要清楚,这是我大清将来必须要做的事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北洋既然要为天下之表率,在这些方面就要争取走在前面,至少你这个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心里要有数。"</p>

光绪轻轻一笑,对袁世凯心中的那点计较他还能不明白。真要说起来,袁世凯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也不能太求全责备,如今的朝廷能够找到袁世凯这样的实干和见识的人,已经是很难得了。</p>

一口气说了这许多话,光绪也有些口渴,拿过桌上的茶水喝了一口,扫了屋子里众人一眼又说道。"北洋舰队也检阅了,北洋的新政你们也都看了,大家说说看吧,朕也想听听你们的看法......"</p>

听到皇上发问,众人都是微微一怔,正在心中斟酌着言辞,陈卓忽然站了起来,一如往常般肃然的神情,透着一丝焦虑。</p>

"皇上,微臣主管着军事,既然皇上发问,微臣就谈一点自己的想法。这次检阅北洋舰队,目光所及之处,确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不过新则新矣,我北洋舰队的面对之困境却并未有多大的改善,确切的说,危险迫在眉睫。"</p>

陈卓此话一出,屋子里顿时鸦雀无声,刚刚还一片喜气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凝重了。刚刚还为了得到皇上彩头的袁世凯,正准备借着皇上心情好的机会,乘热打铁把自己展布北洋的想法浓墨重彩的描述一番,此刻听到陈卓如此一说,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有些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侃侃而谈的陈卓。</p>

"诸位大人都看到我北洋新增了两艘战舰,可诸位大人可知,日本早在甲午前,便已经花费两千多万日元向英国订购了富士和八岛两艘装甲巨舰,日前已经编入日本联合舰队,再加上日本去年向英国订购的三艘巡洋舰,日本海军的实力较之甲午有增无减。反观我大清北洋舰队,除去新增的致远和经远,其余舰船也只有定远、镇远和济远尚可勉强一战,即便加上年底我大清新增的三艘巡洋舰,日本海军的实力仍然在我北洋舰队之上,若不奋起直追,购置新式军舰,扩充北洋舰队之实力,甲午黄海惨败便是前车之鉴!......"</p>

"这还只是其一,微臣于海军其实所知也不多,但是微臣也略微知道,海军不同于陆军,一个合格的海军军官的培养,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所以洋人才有三十年培养一个优秀舰长的说法。我北洋舰队要真正超过日本,缺少的恰恰就是合格的海军人才!微臣这些日子反复想过了,要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海军人才恐怕很难做到,故而微臣建议,从北洋舰队的军官中定期抽调部分,赴英国学习,这些军官都有实际掌管海军舰船的经验,若能在像英国这样的海军强国深造实习,对于拓展眼界,提高军事素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p>

陈卓的话刚一说完,众人都僵在了那里,就连刚刚还满脸笑意的李鸿章,此刻也是皱紧了眉头一言不发。</p>

陈卓刚才的一番话,不经意间捅到了这位曾经的北洋大臣的痛处,甲午黄海惨败之辱,于李鸿章是刻骨铭心之痛,此番回想起来,陈卓所言句句都是切中要害,可真的施行起来,别的不说,朝廷又从哪里弄那么多银子出来添置军舰?</p>

"陈卓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啊,我北洋舰队甲午之败,不就在于固步自封因循守旧,6年没有添置新式军舰,方才落在了日本人的后面,吃过亏就要长记性,朕绝不走以前的老路......"光绪咬着牙叹息了一声,一脸的苦涩。</p>

这些日子里,又是北洋舰队,又是北洋新政,看众人脸上都不免有些喜形于色的样子,光绪今日原本也是想借着新政的话题,给众人提个醒,没有想到陈卓倒先说了出来。于军国大事上,看起来陈卓的大局观已经较之过去成熟了不少,只是道理可以讲,如何去做却是难之又难。</p>

"海军人才培养的事情,朕都准了,陈卓,你管着总参,这些事情你来安排,回去后立刻拟一个详细的条陈。至于购买军舰,朕也反复想过,可是眼下我大清财力拮据,要扩充北洋舰队的实力,起码也要有一千万两银子,朕这些日子烦恼之事也正在于此啊,难啊!我大清推行新政,处处都要靠银子说话,实业、教育、铁路、哪一件哪一桩离开得了银子?今日找你们过来,其实也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怎么才能为海军筹措款项?"</p>

在光绪的话里面,其实还有一层意思没有明言。这次之所以把日本公使叫上,很大程度上就是想借检阅北洋舰队刺激日本,可以想见,光绪那日说出的击沉吉野号,于日本国内会带来怎样的震动,也势必会刺激日本进一步扩充军力,购买军舰备战。</p>

而这一点,恰恰也正是光绪希望达到的目的。日本没有拿到历史上甲午那笔高达万万两银子的赔款,以日本现在的国力要扩军备战谈何容易。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军事上击败日本只是一方面,从经济上拖垮日本才是真正的目的。这不过是光绪把后世的军备竞赛拿过来用而已。然而此时的大清,毕竟不能等同于后来的那个强国,真正要实现这样一个战略目的,当真是困难重重。</p>

说到银子,在座的众人都面露苦涩,这几个人都是朝廷重臣,对于大清的家底何尝不是一清二楚,往远了说,这几十年的时间,大清何尝没有一日不是为银子头痛。真要是有银子,李鸿章早就给北洋添置军舰了,甲午何尝又会败给日本人?</p>

"微臣冒死陈奏,请停旗饷以充军备!"一片沉默当中,陈卓猛地挺身望向光绪,胸口不停的起伏着,似乎有许多话要喷涌而出。</p>

"朝廷每年拨付的旗饷高达两千万两之巨,于朝廷实是不堪重负,于旗人也是百害而无一益。倘能停拨,我大清的新政,我大清的北洋舰队将由此真正重获新生!"</p>

屋子里骤然间死一般的沉默,众人震惊的都有些怀疑自己听错了。</p>

请停旗饷?这话从陈卓这样一个汉臣嘴里说出来,是何等狂悖之语?旗饷的弊端在座的人何人不知,何人不晓,可这么多年来,谁敢在这个涉及满汉的问题上妄言半句。</p>

荒唐!荒唐!荒唐!李鸿章眉眼一跳,脸色铁青的望着陈卓,心里一连声说了三句,半是惊诧,半是惋惜,这样不知轻重将来恐怕难以善终......</p>

"陈卓,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光绪也是满脸惊愕,猛地转身盯着陈卓一言不发。</p>

"微臣知道这话一出微臣的嘴,将来微臣可能死无葬身之地,但是于大清却或许有涅槃重生之功,微臣死不足惜,惟愿我大清能振兴自强!"</p>

陈卓毫不退缩的望着光绪,决绝中是那份虽千万人吾独往矣的慷慨激昂。</p>

光绪的心忽然抖动了一下,一种莫名的热气直冲胸间,竟有些站立不住。</p>

陈卓啊,你可知道今日这番话会让你死多少次?此话一旦传了出去,你陈卓立刻便会成为满朝亲贵的众矢之的。这里面的这些弊端,在座的这些个朝廷重臣,满朝的那些督抚官员,即便是恭亲王,谁心里不是看的清清楚楚?可是个人生死是小,国家气运是大,多少人能做到?多少人都做不到啊!</p>

"陈卓,这样的话你以后不要再说了...&hellip;"光绪默然的叹了口气,一脸苦涩的摇了摇头。</p>

陈卓咬着牙还想再说,光绪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也不敢让他再说了。自己手里就这么一个陈卓,绝不能让他栽倒在这些事情上面。</p>

"你说的道理朕都明白,想让旗人自立的事情从雍正朝就做过,可是一直都没有做好,也做不下去。恭亲王临终之际,也向朕提过这件事情,朕反复想过了,这件事总归是要做的,但是要徐徐为之,不能动摇了朝廷的根本。朝廷的根本是什么,是如今的新政,矛盾都搅在了一起,就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况且你是汉人,这些话不能由你来说,这也是朕对你的保全。"</p>

"朕回京后,会找奕劻来商议此事,李鸿章、孙毓汶,你们二人得空的时候,也可以进园子去听听太后是什么说法。至于筹措军饷的事情,眼下还指望不上旗饷...&hellip;"</p>

"这个......"猝然听到光绪点自己的名,又是为了这件事情,李鸿章和孙毓汶都是一愣,满脸的畏难之色。</p>

"放心,朕不会让你们来做这个恶人的,朕谁也不让,就是朕来做,也只有朕能做的了。你们不过就是进园子陪太后聊聊,顺便听听她的意思,就当是聊天解闷,没有什么大不了的。"</p>

正在两人颇为踌躇之际,总督府的从人悄然进来,在袁世凯身边低语了几句。</p>

"皇上,林启兆刚刚从上海赶了过来,现在在外面求见皇上。"袁世凯赶忙禀报道。</p>

"让他进来吧。"光绪扫了一眼犹豫不决的李鸿章和孙毓汶,心中也是暗自叹了口气。</p>

.....................&hellip;</p>

皓月当空的津门,于繁华嘈杂中透出几分北地的市井味道。</p>

沿河两岸垂柳依依,测字打卦的、小曲卖唱的、相声、竹板、唱大鼓的人声鼎沸,中间还不时夹着高一声低一声天津口音的吆喝:"老豆腐!熟热的老豆腐,清卤浇汁,谁要嘿?"</p>

光绪带着陈卓和几个贴身侍卫沿着河渠一边走,一边默默的望着眼前的景象,心思有些恍惚。</p>

黔首百姓,生计尚且不易,巴巴望着的不过是碗里的口粮,田里的庄稼,希图眼前这份太平时节的繁华热闹。这些人不会知道国家已经到了怎样风雨飘摇的地步,也绝不会了解日本人买了多少艘军舰,什么时候会卷土重来。对国家的生死存亡,压根就浑浑噩噩一无所知。</p>

而满朝衮衮诸公与眼前这些小民又有多大区别呢?眼睛里面装着的,也就是地位、权势、俸禄、官职,所求者不过名利二字,即便是李鸿章,在刚刚提到旗饷的事情时,也是瞻前顾后明哲保身。</p>

这个国家是老的腐朽了,可难道连那么一点奋发图强的心气也没有了?当真要等到有一天山河破碎,铁蹄席卷大地,列强的兵舰刺刀如林,才会奋然勃发,鼓起心中的男儿热血吗?......</p>

想到热血,光绪看了一眼走在身边的陈卓。刚刚在直隶总督府内,陈卓不计荣辱生死直言废掉旗饷,令光绪对这个平日敏于行而讷于言的陈卓,很是有些刮目相看。说得出这样一番话,已经不全然是才干见识了,那份年轻人的热血和抱负才是这个时代最缺少的东西。</p>

以前光绪只是把陈卓摆在一个军事指挥的位置,此刻对于陈卓的格局又是提高了几分,心中一动,竟然有了另外的一些想法。</p>

"陈卓,这些天一直忙的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今天得空,你陪朕去见一个人。"光绪停下脚步,望着远处的闹市淡淡说道。</p>

最新小说: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