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一个人的甲午 > 第七十一章 风云百年劫(十七)

第七十一章 风云百年劫(十七)(1 / 2)

 绪二十年十月十七日,光绪从田庄台回电报,以日万人主力退缩于辽南之金州、大连湾等处,且辽东日军残部尚未肃清,随时有进兵山海关,威胁大清京畿安危为由,拒绝抽调军队入京拱卫京师。消息一传开,原本就被甲午这一战搞得灰头土脸的朝堂上下,顿时都有些回不过神来的感觉。

要说起来大清与日本人的这一战,到了如今这样一个局面,还真是有些眼花缭乱让人看不明白。先是日军一路从朝鲜一直打到辽河,各部清军节节败退,连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和淮军也是不堪一击。正是举国一片风雨飘摇的时候,没曾想皇上忽然不请太后的懿旨,不管不顾带着新建6军亲征田庄台。起初的时候,大家伙都以为这不过是皇上年轻气盛,有些想当然的意气用事罢了,等到真正仗打起来了,见过了真章,皇上自然会收起性子,这朝廷大局不是还好好的握在太后手里不是?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皇上还真是靠着新建6军硬生生的取得了田庄台大捷,一口气把小鬼子逼退回了辽南的金州和大连湾。满朝大臣在惊诧莫名后,心中也不免暗自庆幸,大清的江山社稷总算是暂时缓过口气来,稍带着对皇上,也多了一种比以前不一样的感觉出来。就连前些日子因为皇上擅自行事而震怒无比的太后,口风也稍微有些缓和过来,言谈中对皇上也颇有些嘉许的意思在里面。可太后的万寿庆典才刚过几日,局势便又忽然急转而下,日军在山东半岛登6,一路先后攻掠了登州、莱州,现今除了威海还在大清手里面外,整个山东的情状已经烂不可收拾。而恰恰就在这个日军兵锋已经快要直指直隶平原,威胁京畿安危地危急当口,军机处通过总署往田庄台,请求皇上征调辽南诸军拱卫京师的电文,被皇上干脆利落的拒绝了。

这好端端的,皇上又闹的是哪一处啊?此时就算再不晓事的,也隐约的看出了太后和皇上之间,竟然有些是势成水火地架势,皇上的这封电报说白了就是要和太后摆明车马的意思了。可京城毕竟是大清国都,是朝廷根本所在,皇上再怎么和太后赌气闹生分,怎么能连国本都不要了?而太后和皇上之间地这场戏,到了又该是怎么一个收场?各人想着各人的心事,一时之间,京城内外朝野上下是暗流涌动,各种声音尘嚣直上,什么样的说法都有,一片乱纷纷的不可开交。

十月的颐和园,苍石瘦湖,枯丫残绿,在风声萧瑟中,愈透出越来越深的寒意。而乐寿堂内,军机处大臣连带着各部尚书,此刻都是屏息静气的端坐着,一副眼观鼻鼻观口大气都不敢出地样子。

今日是太后懿旨传见,众人已经在这里坐等了一个多时辰,可太后她老人家依旧没有出来。在座的这些人都是位列朝廷中枢,谁不是在朝局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人精,看看眼前的时局,便早已明白此时太后的心情,当下谁也不敢多说什么,脸上更是半点意思都不敢来,呆如木人般的静坐着。

正在众人有些心里慌的时候,太监总管李莲英从里面迈着碎步走了出来,目光扫了众人一眼,淡淡的说道,“太后身子骨有点不适,要过会儿才能出来,眼前地局势各位大人都看到了,太后的意思是让大家伙先议一议,拿出个章程出来。”

说罢,昂着头也不理众人万般不解的目光,转身回里边去了。

眼前这局面,还能议出个什么章程出来?说到底还不是要等太后出来拿主意。众人满心疑惑,连军机领班大臣世铎也是有些茫然的样子,可碍着自己个的身份,又有太后地懿旨,此时也只好站起身来,团团抱拳对众人说道,“小鬼子都快打到家门口了,眼前的局面就是这样,既然太后她老人家都话了,大家伙都是朝廷重臣,终归是要拿出一个挽回局面地章程出来的,有什么想法咱们先议议,最后再请太后她老人家定夺………”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是一副面面相觑地样子,谁都没有开口说话。世铎嘴里说的是眼前地战事,可此刻大多数人心里掂量的却是朝局的变化。皇上的态度已经摆在那里了,怎么个收尾真的是伤脑筋的很。况且这件事说到底,不过是皇上和太后的家事,做臣子的又如何敢说谁对谁不对?场面一时之间便冷在了那里,让站在那里的世铎也有些说不出来的尴尬。

人群中一直冷着脸坐在那里地孙毓汶。此时望见众人这个样子。不免在心中冷笑了几声。眼前地这一关。难道不说话就过得去?

此时地这个局面没有人比他更看地分明透亮。从皇上不请懿旨擅自带兵出征田庄台。他便已经隐约看出了皇上此举背后地深意。这几年皇上地手段心计他是见识了不少。从平息丰台大营哗变、开办新建6军学校再到不动声色地摆弄出一支新建6军。种种举措。一步步由浅到深。哪里是个赌气使性子地年轻人所为?此次亲征田庄台分明就是皇上和太后赌地一个局。倘若皇上赌赢了。便要借此收天下地民心人望。手握兵权乾纲独断了。

为此。在田庄台大捷传到京城后。太后便暗中让李莲英将他召进宫中奏对了半日。深悉太后心思地他。自然明白面对皇上咄咄逼人地架势。太后找自己来无法就是要先通通气。接下来肯定会有相关地办法来应对。果不其然。太后在随后与自己地一席话中。便隐约透露出了准备将来适当地放一部分权力给皇上地想法。

对太后准备走出地这步棋。孙毓汶心中是欣慰万分。当即俯赞同。其实原本进宫前他还想着劝谏太后如此。倒是有些忘记了太后这么多年来。是如何从这万千朝局风波中一路走过来地。太后毕竟是太后啊!深通朝局之道。所谓朝局政争。其精髓是什么啊?不过就是妥协二字!想当年肃顺等人地气焰何其

扈。恭亲王以摄政王身份主持朝局。又是何其权势冲后还不是被太后轻轻一拨。就全都倒了下去。当日如此。今日何尝就不能如此?

更何况皇上毕竟年轻。在朝中根基不深。就算是把朝政大权交与皇上。以太后一手拔擢地满朝文武官员。皇上又能如何?总不能把官员全撤职查办了吧?国家之事千头万绪。举一而动全身。皇上毕竟没有经过多少历练。就算是让皇上主持朝局。举手投足之间恐怕也是掣肘甚多艰难万分。等到避过了皇上这一阵风头。施政中有什么差错。到时候政令不畅。满朝大臣反对。自然便只有太后出面来匡正得失了………

孙毓汶起初最担心的就是太后也和皇上赌气,毕竟现在皇上手里握着兵权。稍有差池,局面就不好收拾了。太后有了这么一个态度,孙汶也放下心来。随即向太后呈上了自己的建议,就一条,朝局将来尽可以交给皇上无妨,但是新建6军必须放在远离京城的辽东辽南等处,没有了兵权,皇上也兴不起多大的风浪出来。

至于其后太后在乐寿堂中召见众臣时,提出地让荣禄编练新军一事,其实只是稳定人心的说法,太后和他心中都清楚,国库空虚,财政捉襟见肘,拿什么来编练新军啊?不过是找个不让新建6军摆在京城的由头罢了。京城地防务太后心中有数,最放心的人选还是李鸿章的淮军。

不过这一次孙汶是真的大吃一惊,皇上如此干脆的拒绝调兵入京拱卫防务,不按常理出牌,着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向太后提出调兵入京的正是孙汶。他兼管着兵部,原本他也仔细琢磨过,辽南战事正陷入胶着状态,让皇上调新建6军入京肯定是行不通地,对大局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他的想法是希望皇上能够调派在田庄台的聂士成一部入京,聂士成本就不是皇上的嫡系,抽调入京,多多少少也可以削弱现在皇上手中正在扩大的兵权。

更为重要的是,当日太后和他商定的放权之事,也是要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地。

不能因为皇上率军打赢了这场仗,太后就把朝政大权交与皇上,这样太后这边就太被动了,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而倘若皇上在这个时候调兵入京,便是向天下示之以太后和皇上同心之意。太后也可以借着这个由头,感念皇上的孝诚之心还政于皇上。这样一来,大家面子上都好过了,朝局也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动荡。

至于将来,日子还长着呢。政治无非就是如此,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狠命捅刀子,深奥之处就在于不仅有背后的波谲云诡,也有面上地云淡风轻,这才是真功夫。

按着孙毓汶的判断,以皇上地聪明,应该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花花轿子人抬人,大家都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皇上居然摆出了这样一副撕破脸地架势,还似乎唯恐天下人看不出帝后之间的矛盾。

皇上地心未免太大了,饭都要一口一口的吃,这天下是一口吃的下去的吗?………想到这些,孙毓汶心中也是一阵说不出的烦忧,暗暗的叹了口气。

“孙大人兼管着兵部,眼前日本人都快打到京城来了,不知孙大人对于局势有什么高见啊?”眼见局面僵持在那里,世铎一脸无奈的转向孙汶问道。孙汶兼管兵部,世铎如此一问,也是自然而然的。

孙毓汶微微倾了倾身子,脸色有些青的摇了摇头说道,“眼前的局面王爷也看到了,我还能有什么高见?无非就是征调各处兵马拱卫京城,先把眼前的难关挺过去再说吧…………”

面上孙毓汶没有什么来,心中对眼前这位军机领班大臣却是带着十二万分的小心。从田庄台大捷到如今皇上拒调兵马如今的电文传来,这位军机领班大臣和他那位当日幕府第一人吴绍基,可是从没有断过联络。也是到现在孙汶才慢慢品出些味道出来,难怪当初世铎竭力举荐吴绍基,原来早就存着将吴绍基放在皇上身边,打着脚踩两只船的念头了。平日里看这位世铎既不果决也没有多少处理朝务地能力,却万万没有想到还是这样一个厉害的角色。

不只是世铎,甚至坐在世铎身旁的奕,竟也不可等闲视之。往常都闻听这位奕除了贪财没有别的本事,可如今做起事情来却是万分的让人看不明白。这次英法美三国公使去田庄台,原本就是牵连朝局的大事,可这位管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和各国打交道的王爷,不仅不从旁劝阻,还干脆把原驻日公使汪凤藻和原本在李鸿章幕府中地伍廷芳,都一块派了过去。虽说其中是皇上的意思,但是各国公使们绕开朝廷直接和皇上联络,奕就算再糊涂,不会连这其中的厉害都看不出来吧?………

最新小说: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