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车进入长乐县境内后,就开始陆续有人下车了,走走停停的耽误了不少时间,终于抵达安阳镇了。
张浩的老家南福村,就坐落于安阳镇西南部,和安阳镇隔河相望,相距约十二公里,回到镇上,也就意味着张浩即将到家了。
……
在桥头的停站点下车后,张浩随手招来一辆摩的,坐上摩托车便突突地开上石桥,向河对岸驶去。
横过石桥,河风阵阵,不禁让后座的张浩眯起了双眼。
桥下的河流叫琴水,自西南流向东北,于下游的县城汇入程江,最后再流经市区。
而这座大桥则叫安阳石桥,全桥四个大拱,长236米,宽6米。整座大桥没有用一枚钉子和一条钢筋,桥柱、桥面、栏板、台阶、桥头堡,全部采用花岗岩块架造而成,历经沧桑依旧坚挺如初。
长乐县素有“工匠之乡”的称谓,历来能工巧匠辈出,在石业、铁业、木业、酿酒、建筑方面都颇有建树,其中最为拿手的石匠技艺,从这座石桥中就可见一斑。
当然,石桥虽坚固,但不管承重还是宽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终究有些限制,所以前几年又在下游三公里处建造了一座双车道的新大桥。
十二公里的路程骑摩托车也不算多远,可山区的公路弯多路窄,不是经常走的人车速也快不起来。
通往村里的路上,两旁都是苍翠的低矮山丘,没有大片广阔的耕地,水田旱地东一块西一块的零散分布着,一条单车道的水泥路就在这群山脚下之间蜿蜒而过。
迎面吹来清新自然的山风,令人心旷神怡。
又是绕过一个大弯后,眼前豁然开朗,便看到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谷,山谷中村庄、溪水、田野、山川、竹林,……一切都显得如此安静祥和,南福村到了!
南福村三面环山,中部是山凹盆地,村庄房屋错落分布于盆地之中,南与琴水河畔相临,也是进村的方向,西靠三山岭,东依长满竹子的大竹山,隔山与竹园村相邻,村子的尽头则北接更为广袤的群山。
群山边缘有大小两座形似倒在地上的葫芦山,从高处俯瞰整个南福村所处的盆地就像从葫芦口中向南倾倒流出的一滴水珠,“葫”通“福”,故名南福村,葫芦山下有条葫芦溪,自村中呈“S”形穿梭而过,向南汇入琴水河,为南福村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如此也形成了背山面水,“山-水-宅-田”南方村落独特的景观格局。
全村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共200多户人家,几乎都是张姓,宗族观念特别浓厚,在村里随便遇到个人总能攀上亲戚关系。
其实周边几个村子也几乎都是张姓,除了各村各有自己的宗祠外,还同拜一个张公爷大宗祠,村民尊称之为“关帝爷”,每到农历八月初三关帝诞辰的时候还要举行“办古事”活动,这项风俗据说已经流传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每年这个时候过得比中秋节、甚至春节还隆重,附近几个村子的张姓人氏全部齐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声势十分浩大。
总之是附近村子里一年之中最热闹的几天,一些人连过年都没有回家,但是办古事期间一定会回家共同庆祝的!
张浩小时候还去当过“古事妹”呢,涂个小花脸,穿个大戏服,一手拿丝巾,一手拿花扇,高高的站在拖拉机上招摇过村的。
那时他也觉得很是威风有趣,不过当看到自己傻里傻气的照片后,从此就打死不再去扮“古事妹”了……
一进到村口就能看到从村里流出的葫芦溪,上面横跨着一座古桥,古桥长约20米,宽约5米。整座桥也是由石头垒成的,桥面铺着整齐的青石板,桥下有三个半圆形的拱洞,两个厚实的桥墩牢牢的托住桥身,使它看上去更加的坚固,桥侧有一个用石条镶嵌的石框,上面写着“福寿桥”三个大字。
没有钢筋水泥的结构,没有彩灯装饰,福寿桥已经在这条葫芦溪上挺立几十年了。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石缝里早已长出了绿绿的青苔和野草,让它看上去仿佛拥有了生命力。
离石桥不远处则有一棵树干得五人合抱的大榕树,如同巨伞一般蔚然耸立,一部分树枝甚至伸展到了水面上方,那里也是村民夏暑纳凉戏水的好去处。
其实由于葫芦溪从村中流过的原因,村子里还有两座稍微小一点的石桥,分别是村中的“善德桥”,以及村尾的“安康桥”,过了安康桥不远就是张浩家了。
村口部分地势比较平坦,所以村里很多条件比较好的人都把房子往外建,如今基本是都两三层高的低矮楼房及少部分瓦房错落而居,村道两旁房屋密度比较大,也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越往村尾走地势越高,村中位置则多是以前的瓦房古屋,张氏祠堂也在这里。等到了村尾位置,低山矮丘越多,房屋就更少了,依山而建的房屋东一座西一座的,彼此离着有点远,看上去颇有点“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意境。
摩托车驶过斑驳古旧的安康石桥,前方右侧就是一小片缓坡竹林,竹林下是一条铺了水泥的坡路,隐约能看见坡上一座掩印在竹林里的瓦房,那里就是张浩的家了。
给摩的师傅付完钱,张浩就提着简单的行李走上了缓坡,终于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