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杨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队 >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上槽子去! 第四节 一斤鸡蛋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上槽子去! 第四节 一斤鸡蛋(2 / 2)

资格老的老兵,都有个毛病,就是不大把基层干部放在眼里,喜欢讲点怪话。据说有一次他做饭,看到几乎顿顿都吃黑豆,他不由得说:“老子一个炊事员,应该是每天做饭才对,怎么做起马料来了?又不是上槽子喂牲口?”

贾三的话传了出来,那时的政治空气轻松,只要说的是事实。没有人像后来那样习惯于抓住他人的话上纲上线。从此。每逢开饭就“上槽子”这句话流传开来。连杨司令也曾跟着大家说:“走,上槽子去。”既是自嘲,也是个玩笑。

当年在炊事班当炊事员,首要的一条是政治上可靠。道理很简单:可能是这个位置最容易放毒,也最容易多吃多占的缘故?俗话说:三年饥荒,饿不死厨子。

当年好像不仅一分区司令部、政治部,就是在一分区各团,那些凡在炊事班工作的老兵们。一个个资历都够老的。部队打仗,永远都把炊事班放在最后面,找个隐蔽的地方把炊事班和伙食挑子都集中在一起。当年能享受到这个特殊照顾的,除了炊事班,就是那些有文化的人,比如文化教员、眼睛高度近视的教育干事、宣传干事等等。

这样的安排,大多数的时候都平安无事,只有一次是例外。发生在42年的一次。一团在一次攻打鬼子据点的战斗中,被鬼子抄了后路,炊事班。还有不能打仗的一个文化干事——瞿秋白的侄子,被一下子抓走。最后牺牲在鬼子的牢房。

当年从一分区那段艰苦生活中过来的人,文革后期吃“忆苦饭”,老人大呼:“如果当年在一分区能吃到这样好的忆苦饭,我们都要高兴得跳起来。”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上到处开始讲究个“健康食品”,野菜、粗粮和黑豆都在其中,成为首选。老人自嘲地说:“想不到,我们当初在山里受苦,可吃的倒都是健康食品。”

一分区司令部的机关食堂,这是今天好听的说法,当年就是炊事班。从粮站取来的黑豆大都是陈年的,有的满是虫眼,都发霉了。为了“好吃”,炊事班将黑豆用石磨磨碎,与麦麸、磨碎的棒核掺在一起,加上野菜、树叶,蒸成菜团子或熬成菜糊糊,午吃干,晚吃稀,从上到下、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战士没有例外。

一分区八路军的情况也不例外。1942年春节前后,因无力改善生活,一分区八路军长期以棒子核、黑豆磨成糊糊为食,从而使大批干部战士因营养不良病倒。即使没有病倒的,也因夜盲症、疥疮的大量出现而无法正常执行任务。

一分区卫生部的所属几个病院都住满了,再无力接纳新的病号。住进病院的干部战士,最好的医药就是玉米、豆粉熬成的糊糊,几餐稀粥糊糊吃下去,很快就恢复了健康,又能回到部队执行任务去了。

饥饿的时间长了,营养严重缺乏,随着人们身体抵抗力的减弱,疾病也就增多起来。不仅是部队的干部战士病倒得多,连机关干部也纷纷倒下,不得不住进医院。一分区司令部也病倒了几个干部,接着是政治部,病倒的更多,有十来个。

杨司令的老秘书陈子端也病倒下了,但死撑着不肯去十几里地外的分区医院,因为舍不得由他一直负责的全分区唯一的那台电池收音机。全一分区知道的外面国内外的消息,都是凭陈子端每天收听新闻,然后写成简报给大家传播的。否则,大家对狼牙山以外的事情将一无所知。

杨司令看到这种情形,说:“这样不行,都送到卫生部去,他们也招架不住。再说他们主要的工作是照顾伤员呢。”问起来,卫生部能有什么良药?无非是供给部优先供应粮食,伤病员能吃上点玉米黄豆罢了。

于是,杨司令吩咐,一分区机关成立了自己的干部休养所,分区卫生所由大学生医生王磊任所长,王磊的夫人秀气的陈贻任主治医生,休养所的粮食供应适当从宽。杨成武还命令:凡一分区司令部、政治部所获到的食物,以及鸡蛋、黄豆一类的营养品,一律拿出来交给休养所,给病号食用。

一天中午,训练科的两位神人向“槽子”走去的时候,看见参谋周自为,手捧着一个小篮子,里面十来个鸡蛋,向司令部自己办的休养所走去。问了一声,才知道是去年一起突围的那个译电员苏国柱病了,病得很重。

机要科和电台从来是一分区最重要的部门,一刻也缺少不得。去年,1941年秋季突围,分区机关各非战斗部门的干部都被精减下来,唯独机要科和电台,不仅一个人都不精简,突围时还时刻被杨司令留在身边,享受“首长待遇”。

当时一分区的规矩:如果某个干部战士患了重病,需要营养品,必须要杨司令亲自批条子才能得到几斤鸡蛋和白面。这次,杨司令特批了一斤多的鸡蛋,要周自为给苏国柱送过去。

苏国柱是河北易县人,南管头不远的南独乐、北独乐人,哥三个都参加了八路军。八十年代初的苏国柱,已经是山西省军区政委。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当年周自为给他送去的这一斤鸡蛋?(未完待续。。)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