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前军统帅高胜从公子元处补充了两千军势,继续向邬邑进军,于正亦是布下了堂堂之阵,正面迎敌。
双方兵力大致相等,两方主帅也都对此战有着必胜的信心。
高胜是因为他是名门高氏之后,自觉深得祖上“鱼丽阵”之真传,当年先祖高弥渠能凭此阵,战败了周天子,区区一个卫国的大夫又值得什么,在鱼丽阵下一击可碎。
高氏的这鱼丽阵是祖上高弥渠传下来的:以甲车二十五乘为偏,甲士五人为伍。每车一偏在前,别用甲士五五二十五人随后,塞其闕漏。车伤一人,伍即补之,有进无退。
此阵之所以能一战成名,甚至令高氏在郑国的荣宠不衰,便是因为它相对于旧式战阵的弊端,做了极大的改良。相对于旧式战阵的以战车为主,此阵更注重“步兵”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
进攻时车驰卒奔,战车冲击能够一举撕裂对方薄弱的步卒阵列后,己方步卒跟上战车的脚步也能一起围攻敌方战车。
如果冲击不利,步卒则上前协助战车,掩护战车完成回转重组再次冲击;如果不冲击,则步卒重新环绕战车列队转为防御阵势。
可谓是进可速功,退可自守,乃是攻防兼备之阵。
另外,鱼丽阵的先进之处在于,与之前战车和步卒分开列队的模式相比,每乘编制下需要编入更多的步兵,这也就造成了春秋时期军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每乘编制下编入的步卒数量越来越多,步徙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所以严格说起来,高弥渠才是春秋时代第一个真正重视步徙作用的人,也难怪高家的后人会看不上于正训练的所谓“黑山精锐步徙”,甚至觉得这是在拾自家先祖的牙慧。
而于正觉得自己能获胜的原因是,黑山军向来都是以少打多的,也都取得了连取得大胜,如今两军人数差不多,那还不是“优势在我”。
更何况他终于说服了百里奚出仕于他,有着这样的谋臣为辅,自然更加信心倍增。
唯一的问题便是郑人的中军离此不远,所以此战务必要速战速决,若是拖延到敌方的中军赶来支援,那么胜负便会出现极大的变数。
两军主将都是信心满满,各自摆开阵势,当先的便是致师演武环节。
于正因为麾下的第一勇将左濮不在身边,便未曾同意派出勇士去阵前单挑,以免失了首阵伤了士气,所以任由敌将在阵前一个劲的叫嚣,也只是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