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1 / 2)

 车展那天,张天琛很早就去了徐正文家接人,绕着北京城兜了个大圈才抵达展馆。他买的是专业票,比普通观众票要早几天。

展览人很多,国内外各大品牌的展台也做得十分炫目,一个接着一个接,应接不暇。徐正文第一次看车展,担心自己看不明白。张天琛平时话不太多,但是聊到车上就会忍不住多少几句。他提早就做了功课,也有几款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车型,一路走便给徐正文一路讲,徐正文很快就适应了下来。

张天琛最喜欢看概念车,概念车可以不考虑很多现实的驾驶因素,代表着一种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有几款概念车甚至取消了方向盘,座椅是错落的,仿佛科幻小说里常常描绘的极度炫酷的地面交通工具。

这次参展的还有很多国产电车,外观做得漂亮极了,甚至连轮毂都做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自动驾驶系统什么就更不用说,甚至还可以通过路面上人的动态特征来判断人下一步的动作,哪儿哪儿都是黑科技,仿佛比一般油车更加通往未来。

张天琛抱着手臂在一辆电车旁看了一会儿,表情有些复杂,徐正文却觉得电车很有趣,一部分原因是基于他要学新能源方向,另一部分是因为,他是认同电车是为未来发展方向这个设定的。

他想再多看一会儿,张天琛却要去看别的。徐正文随口问了一句“你不喜欢吗”,没想到张天琛还真的对自己的不喜欢直言不讳。

“啊?”徐正文问,“我觉得电车挺好的啊,能源节省不说,整车成本也是会随着技术的更新而下降的。”

“话是这么说。”张天琛回答,“可是你不觉得,没有发动机的东西怎么可以叫车?它只是有个车壳子的智能系统罢了。换句话说,买中控平板送外面这个壳子。这么大一个庞然大物,芯片还不如我的手机。”

张天琛倒也不是对电车抱有多大的偏见,只是这东西不在他的视野范围内罢了。他在选专业时,虽然家里人没怎么干涉过,他爸却跟他认真沟通交流过一次。简单来说,传统的汽车行业并不是一个多么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未来的汽车发展方向一定是智能环保的,他觉得张天琛既然喜欢车,不妨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现在的油车市场格局已然非常稳固了,不可能忽然天降紫薇星打破BBA的统治地位,那么如果选择这条路,路的尽头是什么是一目了然的。

张天琛不以为然,他觉得这是两个概念,比起所有人都着眼的未来,他更喜欢传统的机械制造,喜欢发动机高速运转的感觉。他年纪轻轻,对于汽车却是个原教旨主义者。如果说航空发动机是人类工业文明皇冠上的明珠,他想汽车发动机怎么也得算是这顶皇冠上的镶边黄金吧?

“电车太轻了。”张天琛补充说,“跑起来没意思。”

徐正文说:“可是很多人也喜欢这种轻便啊。”

“又不冲突。”张天琛说,“现在讲究细分赛道,不同车型的功能用途有着明显的差异化。在城市里,特别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电车的优势逐年凸显,就是便宜省钱,一旦网络进一步提升,物联网时代到来,车也会加入到万物互联的环节中,那将会是无法想象的革命性的改变。可是一旦你想逃离北上广,你敢想象开着电车去新疆西藏吗?续航问题,维修问题,还有诸多的配套设施,很多地方是没有的。”

他侃侃而谈,说着他这个年纪能理解的一些概念和设定。很多问题徐正文想都没想过,细分赛道是什么他也不懂,所以哪怕张天琛说得不对,他也不会跟张天琛争执。他只是满怀期待地看着张天琛,说道:“你懂得好多啊!”

“平时多上上网就行了。”张天琛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徐正文说:“我好像没什么这方面的意识,看来以后还是要多学习学习。”他消化了一阵,很快两个人就又被其他车所吸引,投入到了人群之中。

一天逛下来,两个人都累得走不动路,张天琛去停车场的时候真的很希望能有个泊车小弟帮他把车开到眼前。他说要请徐正文吃饭,徐正文不太好意思,张天琛就冷着一张脸让他别管那么多。

考虑到徐正文的接受度,他就带徐正文去了街边很普通但是他很喜欢吃的小饭馆。恰好也是在学校的旁边的小街上,让徐正文一下子就想到了在兰牛大酒店的日子。仔细数数,时间似乎也并没有过去多久。

“想什么呢?”张天琛在徐正文面前打了个响指,叫他回魂。

“没什么。”徐正文说,“只是想到我妹妹的录取结果也应该出了。”

“你妹妹今年高考?她报得哪儿?”

徐正文说了学校的名字和专业,张天琛先是“哦”了一声,只说了一句“挺好的”,便没有再多说。他只能客观理解徐正文对于妹妹考上这所大学的期待,但从主观上说,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他在上初高中时,那些云集在北京的著名高等院校在他们班上无外乎就是“没学上了才去”的地方。再往深扯,就是贫富差距、教育资源分配、地域保护种种一系列吵个几百年都没有结论的话题了。

这种问题,徐正文不能解决,张天琛也不能解决,于是他们也无法感同身受。

“你为什么会上技校?”张天琛多问了一句。

“我……我学习成绩不好。”

“我以为在国内无论如何都还是要上个那种学的。”张天琛不知道该怎么准确描述,“就是本科,或者专科之类的……就是得有个文凭,你懂我的意思吧?”

徐正文心想,他也很想拥有啊,可惜现实总是阴差阳错不如他的意。

“我觉得技校也很好。”张天琛说,“所有人都考上了所谓的大学,在摩天大楼里当白领,谁去做工人?没有工人,哪儿来的工业?”

他觉得德国能够成为机械制造业的强国是有原因的。拿他所学专业来说,需要大量的实验基础,并且他们的教授都是业内牛人,这种牛不单单体现在学术方面,很多教授是有诸如宝马奔驰这样的企业的工作经验的,并且至今还和企业有着科研合作关系。基于这种良好合作关系,他们的学生可以进入到生产一线上学习,而最新最前沿的学术理论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实际生产中。

除了上游的研发与工程师储备,他们在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储备也非常丰富,技校体系完善,工资回报也很高,故而能够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

人,就是推动产业技术革新的重要环节。

“可是在国内,没有人想当工人。”徐正文给张天琛泼了一盆冷水,关于这方面的经验,他可是有很多的。

最新小说: 难缠的甲方雇主 双生花的妖娆人生 穿书路人甲之在线观战 我的母亲是现代人 新江奇缘 人生何处不春天 苟在末日魔道成圣 穿越:我靠空间娇养了病娇魏王 四合院之贾东旭的逆袭 豪门第一新妻:hi,老公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