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委任李乙丑为淮扬民练指挥使至今,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却只组建起了一百多人的小小民团。就目前招募民勇的进度而言,文秀之并不怎么满意,却也说不出什么来,因为李乙丑一再坚持“精兵”战略,对于民勇的选拔非常严格。
必修先在铁器厂做工,只有那些勤劳、服从的人才有资格穿上李乙丑分发给他们的皂衣,然后再从这些皂衣人群中选拔健者,组建民团。
这样做的效率非常低下,以至于选了两个多月才有一百多个合格的民勇,却深谙“精兵”之道。按照李乙丑的说法,既然要组建民团,就一定要精挑细选,哪怕是慢一点也要选出最好的士兵,免得弄出一群象大明朝官军那样的乌合之众。
这种做法看起来确实有些吹毛求疵,却也不是全无道理,所以文秀之和孙启功虽有些抱怨之词,却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如果说李乙丑是出工不出力,以挑选精兵为借口行拖延之实,还真是冤枉了,因为在甄选民团士兵这件事情上,李乙丑确实花了不少的银钱和精力。
派出很多人手,拎着桐油和染料,在扬州城的大街小巷四处粉刷,但凡是热闹一点的地方,都可以见到扬州民练的标记:用桐油刷出一块四四方方的黑色背景,中间有一两道通红的斜线对角贯穿。
这是灶君大神为淮扬民练设计的标记,同时也是淮扬民练制式军装的颜色。
开始的时候,百姓还不明白这个随处可见的图案是什么含义,当李乙丑率领着他那一百多个穿着统一服色的民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扬州城的大街小巷之时,也就全都明白了。
这个图案代表的是扬州民练。
这几天来,李乙丑把所有的琐事抛在一旁,每天都带着一百多个民兵出门,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一致的步伐,好像是在阅兵一般在人群中招摇而过。
招募民兵,只要大巴的银子撒出去,有的是人前来应征,似乎完全没有必要做这些无用功,至少李乙丑是这么认为的。
但苏子朋却坚持要李乙丑这么干,并且为他设计了种种细节,还说这是最有效的传播学原理。
李乙丑这辈子都没有听说过“传播学”这三个字,暂时也不明白这三个字的含义,却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传播学”的威力。
这段时间以来,整个扬州城都知道了扬州民练在募兵的消息,并且亲眼看到了民练的雄壮。
和叫花子一般的大明士卒相比,李乙丑手下的淮扬民兵都是精挑细选的健者,每一个都是五大三粗的壮汉,而且拥有严整的队型和整齐划一的步调。
一百多个穿着同样服侍的民兵在眼前走过,带给人一种肃然的视觉震撼。虽然扬州民练的战斗力还没有经过检验,但是人们已经在潜意识里认为这是一支可以百战百胜的雄兵。
过分严苛的甄选流程,让那些想成为扬州民兵的人感觉到了不小的困难,但是成为铁器厂的工人就显得容易了很多。
去到规模日渐庞大的铁器厂做工,只要勤勉能干肯吃苦,就可以穿上那身皂色的制服,成为受到铁器厂这个大集体的一员。
穿上皂色制服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仅有不错的收入,还能不受人欺凌,就算是在外边惹了祸事,也有李乙丑李大指挥使和庞大的铁器厂撑腰,这是一种背后有靠山的踏实感受。
时至今日,穿上皂色的制服俨然已经成为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明确的表示出了自己的阵营——李指挥的手下。
其实这也是苏子朋极力要做到的事情:让人们看到集体主义的好处,给众人树立最原始的集体主义思想,让更多的百姓认同“城西铁器厂”这个集体,并且以此为骄傲。
进入铁器厂的工匠确实从这个大集体中受益匪浅,但也在不知不觉之间失去了很多东西:所有人必须无条件服从李乙丑的命令,严格按照他制定的规矩做事。小到每天起床、吃饭的时间,以及月银的多寡;大到对当下时局和朝廷政令的理解,全部都出自李乙丑的命令。
在这个大集体中,任何一个个体都得无条件服从集体,李乙丑对事务的理解和看法,就代表了集体的一致观点。
大明朝的人们从不强调“个性”和“自我”,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概念,所有以这一百多个民兵为核心的铁器厂大集体当中,只有李乙丑的思想和他的声音……
兵为将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军事规则,而且这本就是李乙丑出钱出力组建起来的民练团体,他这么做也无可厚非,所以作为“监军”的文秀之和孙启功并不在意这些琐碎的细节问题。
只要李乙丑能练出一支具有一定战斗力的民练,为朝廷分忧为大明出力,这就足够了。至于其他,根本就没有必要去深究。
而且这两个清流文官也实在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干涉李乙丑,因为他们都忙的焦头烂额了。
既然民练已经开始正式招募了,兵营、较场、库房等等这些都需要建设,需要重新划出一片更加宽敞的场地。为了取得紧邻铁器厂那块地皮的使用权,孙启功每天都往河道衙门跑好几趟,不厌其烦的和扬州河道官员扯皮……
虽说民练是李乙丑出钱,但毕竟也是为朝廷出力的,所以李乙丑一再催促文秀之,要他想方设法弄点武器装备之类的军资回来。铠甲、战马之类金贵的军资就不要想了,连正规的大明官军都凑不齐呢,不可能分润给小小的扬州民练。但至少也得弄些生锈的武器吧?而且民练的规模很快要膨胀,怎么也得再弄几十个告身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