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暂时没有迫于生计的压力,但离开了固有的朋友圈和社会支持系统,冯小韵觉得有些空落无依。她不知道这是不是拒绝成长的一种表现,似乎保持退缩,可以避免让自己的单纯和善意再遭遇挫折。
越是在寂寞淡开的时候,越是容易想寻求安慰。冯小韵想起了YH租用的少年宫,常有一些五花八门的临时聚会,兴趣、境遇相似的人偶尔会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经历以获得安慰,治愈心里的创伤。
冯小韵上网搜索,可是在K城这样的二线城市,人口基数小,每一个特征或者状态的人群数量都相对较小。类似的聚会或者邀约也曾经有过不少,但参加人数仅3、5个,很难持续。自然地,逐渐被合并到一些人数较多、活动频繁的持续聚会。
有那么一个主题吸引了冯小韵:“唤起心中的善”。主题后面列出了几个条目,是不同的场所、时间和联系方式。一个聚会地点是近郊名刹旁的农家乐庭院,一个地点在市区一个小教堂,一个在步行街附近的咖啡厅。
K城位于南方,历史上曾是南传佛教途径之处,市、郊风水好的地方,多有名刹。南方民族混居共处,市区里也有不少******教堂和基督教堂。居民敬神由来已久,只是如今多数在家供奉的是财神、观音。
在一线城市学习、生活多年,商业文化的冲击和熏陶不可谓小。冯小韵看了聚会时间后,还是选择了最熟悉的步行街咖啡厅。
聚会那天,冯小韵特地早一些寻到地方。那是一个不大的所在,被细心分割成几个小区域,光线晦暗。靠窗布置了一些乐器和音响,供客人即兴。这样的风格有些小众,估计晚间比较热闹,白天冷清时,正适于聚会租用。
聚会人员前后来了约20人,正好占满咖啡厅里一个独立区域。
冯小韵本来也不是容易与人很快熟络,好在这个聚会不是各自分散接触,而是有那么2、3人明显发挥主导,向聚会人员传出信息。聚会人员都很专注听取,不时点头附和。冯小韵觉得,大家应该都不是第一次来,虽然彼此不熟悉,但好像都认识那几个主导人。
聚会的话题也很新颖:生命科学、地球生态、细胞智慧、遗传代码、宇宙大尺度等等,提倡人类应该更加谦逊地看待自我和自然的关系,不能盲目尊大,要为生态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行善、食素等等。果然,咖啡厅提供的小食、茶点都是精致的素食。
整个下午很快过去了。大家好像都挺享受,只是有机会参与发言的人数不多。聚会的费用,主导组织的几人承担了70%,剩下30%由其余参与的人AA了。这样既不会造成费用负担,又不落参加者面子,有点小贴心的意思。
离开的时候,冯小韵想到,要是哈董,会怎么看待这样的聚会?
连续参加了几次,冯小韵发现主导的几个人偶尔有更换,但每次都有3人在场,从各自的知识结构特点向参与的人员传递信息。参与的人变化颇多,隐约感觉也就大概50多人,长期但不定期参与。
这次又谈到仿生学,讲到人类社会和蚁巢系统的比较。冯小韵也开口参与:“我觉得人类不像蚂蚁,而是像癌细胞。”
大家都被吸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