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总兵的姚家充满了诡异的色彩。这源于上一代的家主姚启圣, 着实是满清官场上前无古人的奇葩。
姚启圣年轻的时候是个游侠,杀过强抢民女的清兵,也杀过为富不仁的汉商。偏他又聪明有才, 无论是跟清廷还是跟当时的三藩、台湾的官僚都能套上话, 因此虽然在多方人马的底线上疯狂蹦迪,竟然还混上了官当。
姚启圣的官路也颇为传奇。
他第一次当官跟玩似的,靠嘴皮忽悠混上一个小吏, 上任第一件事就杀了个狗大户,然后弃官跑路了。
他第二次当官也很轻松,轻轻松松考了个乡试第一, 轻轻松松当了广州的知县。然后姚某人轻轻松松开了个海禁,轻轻松松把官帽丢了。
二度丢冠的姚启圣回乡经商, 这一阶段的姚家堪称资产成谜, 因为五年后三藩乱起, 姚某人自掏腰包就拉起了一支几百人的军队, 为打败盘踞江南的耿精忠立下了大功。这必须封赏啊, 于是他第三次当官了, 直接就以功封成福建总督。从理论上不能当官的商人一跳跳成封疆大吏, 就是这么酷炫!
看了这份履历大家就知道,这是个难以评判的家伙。他不是正统的儒家子弟, 走的科举师徒门人的那条结党路;他也不是正统的旗人,安安分分地忠于皇帝忠于大清;他甚至不是典型的孤臣, 满嘴跑火车半点都不像清廉的样子。姚启圣没有名没有利,没人看得清他当官是为了什么。或者姚启圣压根儿就不想当官, 只是恰巧当了官罢了。
无法理解,不好掌控。一直到他死了,他还是官场众人眼中的异类。
不过好在姚仪是个踏实且老实的将领, 这让康熙松了一口气的同时还隐隐有些失落。
那个异次元病毒一样的姚某人终究是不在了。
姚家的府邸距离兴盛的清河坊不到两公里,周围都是汉军旗的旗营。大约是因为祖籍就在江南的缘故,那房屋修得白墙黑瓦,小巧精致。
当然,“小巧精致”是好听的说法。事实上,姚家漂亮的黑桐木大门只能容两个人并肩通过,更别说皇帝的仪仗了。于是没少被皇阿哥们吐槽“逼仄”。
姚启圣的正妻何老太太尚在人世,穿着全套品级大妆带着一家老少在正堂接待了到访的皇帝一行。
不过他家的正堂显然也不是为了接驾而设计的,能容纳二十个客人已经是顶天了。因此康熙只带了儿子、护卫和记录官,大部分随从则被留在了门外。
显然,康熙也觉得杭州总兵住小房子委屈了,跟姚仪说话颇为关切。“就没有想换一个宽敞的住处吗?”
老实人姚总兵:“本地建房舍都这样,我家人口简单,已经很宽敞了。”
康熙:……可不是简单,你家的仆人人数两只手就能数过来。
皇帝还语塞呢,旁边的姚法祖就加上一句:“是皇上带的人太多了,才显得我家小。”
熊孩子瞎插嘴,当场被祖母敲了个爆栗子。
“哈哈哈,我们此前见过的。”康熙顺势转移了话题,唤姚法祖上前进行灵魂拷问,“多大了?读书如何?”
小姚同学回话挺大胆:“十二岁。会背《论语》、《诗经》和《唐三百》。”
这在十二岁的少年人里不算读得多的,但这孩子着实自信满满,很是讨喜。于是康熙也乐得与他多谈,考校了两段论语,又考了诗词,都对答如流。末了康熙问他:“朕观你也是有天赋的,怎么不继续学四书五经,反而在街上游荡呢?”
姚法祖看康熙的眼神有些怀疑人生:“我以后要入兵营的,学四书五经做什么?”
“此言差矣。八旗子弟虽不参加科举,但为官一方,难道不需要学问吗?行军打仗,难道不需要兵法吗?这些东西年轻的时候不读书,走街串巷就能学得的吗?从前三国时候的吕蒙当了大将军,还被人劝着读书呢。”
小少年被说得脑袋都低下去了。他家的大人也是宠孩子的,看到这光景就不忍心。祖母何老太太主动解释道:“家里的男人整日忙于公务,咱们家经商的出身,想找个好先生也没门路。便只好在家学些拳脚。”
康熙的手掌在座椅扶手上摸了摸:“哦?”
旗营里的孩子读书不多,这恐怕是个普遍问题。这还是祖上汉人的汉军旗人家呢,姚启圣当年也是个学霸,子孙尚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