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此时的民众虽然清楚一年中啥时候该播种啥时候该浇水,可是基本上是靠小动物指路。比如小燕子飞回来呀,小河冰面破碎呀,这种景象在气象学上,叫做物候。可是该播种的时候,小燕子不一定刚好飞来,河水如果流量大也会提前破冰(流量小会推迟),凭自己感觉,又不准确,只能约莫着干,时间差不多就行了。
但是呢,人的进步不会停下的,人们的知识、智慧、经验、在不断积累,是不会停留在“差不多”的程度上的。所以我们才能从蛮荒走向现代,从刀工火种到信息化的今天。
为了说明尧时代民众农业知识进步的根本原因,我们不妨切入到一个“超级巨大的问题”——人类文明进步之谜。
人类文明是如何进步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在专业领域是一个过于巨大的未解之谜,几乎没有专家能说得清。
今天我们趁着吃饭喝茶的空闲时间简单解决一下。
自然科学有一个原理叫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同一件事,今天比昨天做的好,今年比去年娴熟;我们这一代比父亲那一代做的更优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这样比较含蓄,我们用两个例子说明一下。
第一个,尧先生的时代,有人用石头锄头犁地,有人用青铜锄头犁地,结果用青铜的那个人种出的粮食很多,用石头的那个人食不果腹。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用石头的那个人是要饿死的。但他没有饿死,因为他是人类,人类和动物的不同点之一是,会学习。
用石头锄头的那个人果断把石头扔了,学习别人用起了青铜。当然,坚持用石头的少数人,家道中落,销声匿迹,这也算人类世界的“适者生存”了吧。
第二个,我们自己的例子。工作时间长了,我们会有自己的经验和窍门,工作可以干的又快又好。但是新员工不一样,没有经验,会觉得工作很累,不堪重负。但随着经验积累和老员工的指导,不断进步,工作也可以游刃有余了。这里面呢,和前一个例子一样,也有人不怎么学习经验,觉得工作很复杂不可能做好,不能胜任,然后就离职了。
嗯,人类生活里的“适者生存”虽不像自然界那么残酷,可是这个规律的作用一样存在。人类生活中相互学习的经验、技能,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下,代代相传,不断积累,形成了“现代文明比古代发达”这种现象,形成了,人类文明进步。
虽然这样说,但是“人类文明进步”这种现象是多个规律作用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虽然关键,却也不是全部,所以就像刚才说过的,今天只是“简单解决”。嗯,以后还会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
由于刚才所说的原因,此时的民众是不会停留在时间“差不多”就行了。
人们在种水稻的时候,对时间的把握必须非常精准,或早或晚,几天的时间差别都会影响的最后的收成。这点在种植其它谷物上也有类似的道理,这些对于当年的祖先大人也一样。在经历几次大减产后,祖先大人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或者叫教训。这些“饿”的教训每天都在积累,都在进步,虽然当时没啥感觉,可是日积月累,时间一长,效果就出来啦。
比如春分的确定。
物候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