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综合其他 > 文心雕龙新译 > 正文 第十三章 哀与吊的本意

正文 第十三章 哀与吊的本意(2 / 2)

何为吊呢?据《尔雅•释诂第一》解释:“吊,至也。”而在《诗经•小雅》的《天保》这首诗中,有这样的话:“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所以,从远古意义上讲,像神仙下凡人间来问寒问暖的行为,就是吊。

凡有名望的人,在正常死亡的情况下,都要定谥号,置办丧事,这既是十分常见,也是特别庄重的世俗礼节。

所以遇到丧事,亲朋故旧一般都要登门吊唁哀悼,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些专门表达此刻心情的言辞。

另外,按照古代礼仪风俗,像压死、淹死这样的意外死亡,是不能使用

“吊”这种慰问方式的。但是,春秋时代,宋国发大水、郑国遭火灾之时,各国都派人前往慰问,其理由是国家遭殃而民生夭亡,所以给予哀吊;另外,像晋国修筑虒祁宫、齐国攻占燕城池之际,邻国派人祝贺,但史赵(春秋晋国太史)和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纵横家)都认为,类似劳民伤财、树敌结怨的亡国不义行为,与其说祝贺,不如称哀吊。

上述例举,之所以在此划入了哀吊之中,是因为有的骄奢荒逸必定陨落早亡,有的狂妄乖离已经病入膏肓,有的生不逢时注定穷途末路,有的恃才傲物已经自掘坟墓,所以追念类似一些人物故事,名为

“吊”,亦不为过。至于其他情状,再如贾谊渡湘水,睹物思人,感慨而作《吊屈原文》,其中情理兼顾自然恰切,语句生动感人至深,应该属于哀吊文体走向成熟的标志性杰作。

随后,司马相如的《哀秦二世赋》,完全符合哀赋的体裁。桓谭曾经评价司马相如的《哀秦二世赋》,不但伤心悲怆,而且令人叹息。

《哀秦二世赋》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程度,关键在于结尾部分,深刻切中要害,悲从联想中来。

杨子云自述为了吊屈原,而作《反离骚》,虽然处心积虑,但是效果平平;因其深刻内涵没有表达清楚,所以辞藻韵律,反而颇显臃肿。

班彪的《悼离骚》和蔡邕的《吊屈原文》,都善于质疑提问;他们追随贾谊的哀吊文体,却没能与他并驾齐驱。

胡广的《吊夷齐文》和阮瑀的《吊伯夷文》,都只是一味褒奖,并且过于平淡无奇;而王粲的《吊夷齐文》,其中揶揄质疑内容,确实写得很有功夫。

比较三者的《吊夷齐文》,胡广、阮瑀热衷赞赏伯夷、叔齐的超脱清高,但王粲显然不满其狭隘固执,这只是各自立场观点不同罢了。

其它,像祢衡的《吊张衡文》,尽管词韵奢华,弊在意境肤浅;而陆机的《吊魏武帝文》,虽然序写得很巧妙,但正文过于繁杂。

到此之后,再没有值得称道的作品了。慰问吊唁虽然是十分古老的形式,但哀辞吊文究竟具备怎样的内容,却一直没有明确规定。

哀文,一旦措辞华丽而又音韵沉重,则更贴近赋的内容形式。所以说,哀文的义理中正是准绳,宣扬美德是原则,里面可以剖析对错得失,但是表达哀思,必须要有理有节。

若能如此,对于哀辞吊文而言,虽不中不远矣。总而言之:哀辞原本只是针对弱小夭折的人群。

如同哀怜尚没有开花结果便败落凋零的草木一样,这是亘古以来一直不曾改变的伤情悲痛啊。

即便是天才通才,在书写哀辞吊文时,同样容易陷入茫然失控的境地。

天地之间,事关生离死别的情愫,过去千载,未来万年,此事难周全!

所以,哀文吊辞,不过图个念想,表达心意足矣。

最新小说: 皇帝卸磨杀驴,从边疆开始造反 开局贪污十万两,女帝跪求我再贪点 寒门状元:开局分配双胞胎娘子 与你相守在七零 悄悄不再悄悄 四合院:摸鱼生活之我有聚宝盆 她逃,他追,和离后王爷他哭惨了 军婚:医学天才在七零靠空间开挂 九叔:开局大威天龙,破戒马丹娜 嫁残疾相公种田养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