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郑国是一个伯爵。按照周王朝的规定,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一等大国的国君授公爵位,二等诸侯国的国君授侯爵位,三等是伯爵。姬友被授予伯爵,封地又在邦畿之内,因此,在最初,郑国最多不过是一个三流的小诸侯国。
但是小归小,子儿饱。有活力,有潜力,有能量、有内容。更主要的是姬友,也就是郑国的第一任国君郑桓公与现任的周天子血缘最近。他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在讲究血缘关系的周天子看来,是最值得信任的。谁说不要任人为亲?这是周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核心价值,即使在今天也是中国人的核心理念。中国人没有普世的是非观念,只要是亲人,而且对我好,无论别人怎么说他,在我眼里他就是好人。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没有受过教育的都信奉这一点。你对我亲,我就对你好,一个人无论别人怎么骂你,只要你是我的亲人或有恩于我,就是我的好人。而一个人无论别人怎么说他好,只好有仇于我,就是我心目中的坏人。中国人在这环境中熏染了几千年了,想把这个味去掉,那只是说说而已,真得去掉了,那还是中国人嘛?想想看,一个对你特别亲特别好的人,你对他恩情不顾,公事公办,毫无情面,在民间的观点,那不是养了一头白眼狼嘛!老百姓会骂人,而君子、所谓读书人则会用一个《东郭先生》的寓言告诉你,是人就不要可怜这种白眼狼,要杀无敕。仔细琢磨这滋味,这还是在骂人,不过是用了一个人为设计的并没有发生的故事。文人就是高!
是人就要任人唯亲,自己有福了,就要让亲人分享,这几乎就是天经地义。再说了,任人唯亲这一理念的发明推广者周王朝正是靠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存续了八百年。因为任人为亲,周朝分封了最多的同姓诸侯,王室子弟都分享周王朝发展的好处,成为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以后的朝代也都比葫芦画瓢)。因为任人唯亲,天子身边、诸侯身边都是亲戚。做高官的都是亲人。
亲戚是分远近的,因此,亲戚的远近与官职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在周人看来,没有血缘关系,不是亲人,怎么可能与你一条心?而与你不一条心,怎么可能长治久安?有血缘关系,关系再紧张总还有缓和的媒介,再怎么说,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而没有血缘,关系再好,也会胳膊肘往外拐。因此,周人一上台,就狠批商纣王不任用亲兄弟、不重视血缘,而重用外人,甚至把这作为一条罪状向世人公布。今天看来,商纣王绝对是任人唯贤的典范,而在周人那里,则是不重用子弟的混蛋。只有混蛋才不重用自家人。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周的文化,因此,周人的这一观念被世家上最棒的二传手儒家二传,然后汉代经学三传,宋明理学四传,五传、六传………一直延续到今天。近亲繁殖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特点,不论是官场、商场,还是学场鸡场。不要不附加条件地相信任人唯贤。不亲,不整天在我身边晃悠,我怎么知道你贤。所以要想升官,必须有事没事在上司面前晃悠。当然中国人是讲礼貌、讲礼仪的,干晃悠不表示是不行的,那恰恰显示出你的无礼。因此,在晃悠的同时,不断地上些礼,才能达到亲的效果,只有亲了,纳入上司的圈子了,才算进入了任人唯贤的平台。否则,不亲——不进入圈子,哪来的贤?您还别不信,人治的社会,就是这么玩的。否则,终其一生,您也会不得要领,有句话叫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除非你玩选举,玩纯粹的民主。
查了许多史料,想弄清楚:石父与西周到底有何过节,为什么这么坑害幽王。史料太少,没查到。从石父斗争赵叔带,以及与褒姒结盟掌权的手段,可以看出石父是极具政治敏感性和斗争经验的高手。石父不应该看不到烽火戏诸侯的后果:这对周朝的威信是个致命的打击。而且,周朝败落了,对石父只有坏处,没有好处!那么,石父为何要这么做,难道是只是单纯地给自己弄顶奸臣的帽子,搞个乱世,让后人可以煮酒论史?如果是这样,只能说石父的觉悟太高了。
石父把烽火戏诸侯的想法说了:宣王在位时,怕被西戎袭击,在骊山下设置了二十几个烽火台,又放了数十个大鼓。一旦西戎袭击,则点起烽火,报警求援;擂起大鼓,催促诸侯快行。现在是太平时代,这些东西也搁置不用了。所以,陛下可假意带着娘娘去骊山游玩,然后于夜间点起烽火,擂起大鼓,相信诸侯定会手忙脚乱赶来…到时候,娘娘肯定会笑。
幽王一听,好主意!还是石父脑子好使。
幽王就带着褒姒去了骊山。大晚上,就要点烽火。
大臣郑伯友(郑是诸侯国名,伯是爵位,友是名字,东周人物大多如此命名),赶忙进谏:烽火是求援诸侯的信号,也代表着陛下的信誉。一旦陛下无故点起烽火,戏弄诸侯,就会失信。将来镐京真的受到攻击,诸侯也不会再救援了。
幽王听了,笑道:没事,现在是太平时代,不会再打仗了。而且,我跟王后出游,就是要拿诸侯来耍耍。
分析幽王的回答。第一,幽王相信此举会失信于诸侯,但是幽王不害怕,因为这是太平时代。第二,诸侯就是拿来耍耍的。幽王对未来没有一点敬畏之心,对诸侯没有一点尊敬之心,肆意妄为。本来宣王就留下一个烂摊子,励精图治尚恐救援不及,幽王还要踹上一脚。西周不灭亡,那才是老天不开眼。
幽王说完,下令:点火,擂鼓。
镐京附近的诸侯国,看到骊山烽火,听到鼓声,立即奋不顾身地带兵来救。救驾之功,升官发财。大晚上的,一群人往骊山跑,一路上人仰马翻,气急败坏,你蹭着我了,我擦着你了,你被马踢了,我被马踹了…乱七八糟。呼拉拉地跑到骊山,却看到一副优美的画面:幽王正陪着美人喝酒。就在诸侯以为自己是梦游的时候,幽王霸气地一指:你看,人仰马翻!褒姒哈哈大笑。褒姒心头这口气总算出了。
幽王看王后笑了,也乐了:赏石父!石父受了重赏,也很开心。
幽王、褒姒、石父都很满意,但诸侯不乐意。在诸侯国内,诸侯也是呼风唤雨,跋扈惯了。今天气势汹汹地尽忠救驾,却被当猴耍。生气!生气归生气,也不敢把幽王怎么地,灰溜溜地走吧。大不了,下次不再上当了!
下次?幽王以为绝不会有下次!事实证明:下次来得如此之快。
总结一下烽火戏诸侯,可以说: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君王,一个满肚子怨气的王后,一个脑子缺了弦的奸臣,三个人联合上演了一处悲剧。悲剧是以大笑开始,以死亡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