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2 / 2)

1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活动模型。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毫无例外地在学校教学工厂里制作一些奥秘的机器、机械、仪器和装置的模型。在这里,思维的本源和刺激就是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有一个少年模型设计家小组,在两年时间里设计安装了一台加工木材的万能机床。这个小组里有15名学生,其中有3人是学习较差的。这项劳动的促进和发展智慧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构思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未来的机床的构思好像总在这些青少年的眼前晃动。为了检验构思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组员们不断尝试着,在各个不同的设计方案里,各种部件和零件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对这些问题和类似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们瞻前顾后,反复分析和对比。</p>

这种对劳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思考,在我看来,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发展思维的良好手段,它可以使思维中与因果联系、机能联系和时间联系有关的那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得到发展。对相互作用的反复思考的极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运动之中和探索之中,在人的思维的目光前面总是看见与一个概括性的思想相联系的好几种直观表象。这里发生着由具体到概括的过渡,没有这种过渡就谈不上思维,而学习较差的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这一点。</p>

2选择能量和运动的传递、变换方式。这里指的是在模型、机械、装置、仪器、机器设备的设计和装配中,譬如说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或热能,把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或者相反等。在这里,思维似乎在一瞬间就由抽象的、概括的东西转移到具体的东西表象、形象、图景上去。怎样把一个概括性的思想体现到现实的、具体的行动中去呢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能够激发思维力量,促使学生在许多已知的东西中去探索设计上的解决方案。选择传递和变换的方法,能发展观察力和智慧的钻研性这一点正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所缺乏的:学生通过仔细观看一个整体事物的细节、局部和构成因素,在具体的东西中寻找共性的东西,就是在学习把一个总的思想从一种具体情况转用到另一种情况。正是这些应当在手的技艺中、在技能中反映出来。我们力求使劳动的对象它的作用就是要发展智慧是活动的、变化的,使人把构思的创造性和实现构思的技艺结合起来。要尽量多地进行实验和试验,尽量多地让学生的手和手指多做动作,这是在劳动过程中培养智慧的原则之一。</p>

3选择材料的加工方法,选择加工用的工具、机械和工艺方法。我们力求做到使工具似乎和手融为一体,成为手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用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思想对劳动对象施加最精细的作用,那就不可能设想培养出精细的、创造性的智慧。在这种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思维和手的动作的真正结合。当人用双手借助手工工具或机械工具加工东西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在每一瞬间,信号多次地由手传导到脑,又由脑传导到手;脑教了手,手也发展和教了脑。这时候,构思不仅在实现,而且在不断地发展、深入和变化。这时候,思想的线索不会中断。用手工工具和简单的机械工具加工材料,这是“医治”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最好手段,因为这些学生缺乏一种用思维的眼光一下子把握住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劳动过程的能力。</p>

4为生命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正常发展创造环境,管理这种环境。应当让学生在农业试验活动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中接触这种劳动。这是一种使学生由具体的表象过渡到概括,又由结论和概括过渡到实践的最好手段。这些劳动种类的教育特点,就在于使人用思维去把握那些在长时间内和在变化着的条件下发生的过程,并且要求自觉地影响和改变这些条件。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我们吸引那些“学习上最困难的”学生参加各种少年植物栽培家、育种学家、生物化学家、农业技术家小组。这些学生好像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而启迪智慧的农业劳动是能教会他们思考的。</p>

在一个少年试验家小组里,已经连续15年有一批学习较差的儿童和少年先后参加创造性的劳动,他们在解决这样两个问题: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芽力的影响及对植物发育早期的生命力的影响;土壤和外界条件对产量的影响。</p>

当然,要使手起到发展智慧的作用,还有必要进行经常的阅读: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p>

29、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p>

我带领27个幼儿到草地上去参观,目的是让他们看到各种植物是怎样传播自己的种子的。他们要看的那些植物长在草地的一个较远的角落里。要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的很细的丝线把男女孩子们都拴到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根无形的“缰绳”。在他们眼前的这些植物中间,还有几十种各式各样的、非常有趣的事物,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转到其中的一件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所讲的和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譬如说,一只花蝴蝶翩然起舞,瓦尼亚、柯里亚、尼娜、娜塔罗奇卡这4个孩子的好奇的小眼睛就盯住了那只蝴蝶,于是4根丝线就断了。或者脚底下突然蹦出了一只小青蛙,于是又有几根丝线被扯断了</p>

这种情形在课堂上也是常见的。怎样才能把这一群坐立不宁的、好奇心很强的、随时都会跑去追赶蝴蝶的小家伙吸引在你的身旁呢当你开始给少年讲解一些枯燥的、并无趣味的知识,而他的头脑里却正在想着别的什么有趣的、吸引人的、激动人心的东西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p>

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多年的学校工作经验告诉我,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p>

我们要动用智育的一整套手段来创造这种状态。要创造前面所说的情绪高涨的状态,单单依靠在上课时采取某些特殊的方式,譬如说选用恰当的直观手段,那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取决于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掌握注意力这是教师对儿童的思维施加的一种非常精细而微妙的作用。例如,我知道,学生要学一年生物学,其中有许多初看起来毫无趣味的教材蠕虫的机体构造、生机活动等。在教这部分教材时,如果在儿童的意识里事先没有一些能跟教材“挂起钩来”的思想,那么你就无论如何也无法控制住他的注意力。在这里,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例如学习关于蠕虫的教材,学生应当知道这样一些常识:有益的蠕虫如蚯蚓对土壤构造的作用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普遍平衡,一些现象对于另一些现象的隐蔽的依存性等。</p>

我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关于蠕虫的教材,我就得培养我所需要的学生的情绪状态,我就推荐他们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土壤的生活的有趣的书。当我讲解那部分初看起来毫无趣味的教材时,我的话针对着学生的思想,我好像在触动他们的思想,于是我所讲解的东西就在学生的意识里引起兴趣。这种兴趣首先是靠内部的刺激和诱因而引起的;学生过去在阅读时头脑里留下的思想,这时候好像又苏醒了,更新了,它竭力向我的思想靠拢,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思考。</p>

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p>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而且他越是努力,反而越难控制自己的思想。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p>

众所周知,直观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则具有广泛的含义。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做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对教学,而且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p>

30、谈谈直观性问题</p>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p>

...</p>

最新小说: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