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2 / 2)

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影响的一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感起着很大的作用。</p>

让我们再来谈谈阅读和书籍的问题。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全体教师确定了一个家庭应有的最低限度藏书目录,以便供家长、学前儿童、学龄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学生阅读。我们全体教师深信,这不仅是进行智育,而且是进行德育、美育和情感教育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p>

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p>

我们认为,家庭里要有一些藏书并且不断地充实它,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有书可读,而且是为了家长也读读这些书。因为在我们看来,家长的智力兴趣跟孩子自己阅读是同样重要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家长了解一些关于人的基本知识:人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心理发展的规律性。在每一个家庭里都应当有这些方面的书籍可惜,这类书还出版得太少。我们还很关心,让每一个家庭里都有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雪夫琴柯、塞万提斯、海涅、雨果、罗兰、拜伦、但丁、果戈理、屠格涅夫的著作。我们希望父母在把这些著作反复阅读之后,再转交到儿子和女儿的手里。</p>

在20年间,我做了1200张卡片,其中记录了学生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直到中学毕业的精神发展情况。我在分析了这些材料以后得出一个结论:凡是道德修养好的、有自觉精神的劳动者,都是在对书籍抱着深刻尊重态度的家庭里长大的。</p>

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在美育方面保持一致,我们首先设法使每一个家庭具有基本的审美素养。在家长学校的学前组里,我们就通过有关的讲座,使审美素养的各种因素特别是音乐和造型艺术在家庭里先“习惯起来”,再得到发展。我们向家长们提一些具体建议:应当让学前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的学生听哪些音乐作品,怎样发展儿童的音乐趣味。</p>

我们经常在家长学校里单独地跟母亲们或者单独地跟父亲们举行一些活动,这样做是为了讨论与青春期有关的性教育问题。例如,在单独跟父亲们进行的活动中,我们说明父亲应当怎样把自己生活的智慧传给儿子,应当怎样在儿子的教育上保持坚定的意志和贯彻始终的精神。</p>

为了保持教师集体跟家长集体的经常联系,我们把那些最积极的、有较高教育修养的和生活经验丰富的家长每个年级找一位家长吸收进校务委员会。他们参与决定学校的一切教育问题。</p>

100、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p>

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注</p>

意自己的关于本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学生。如果教师到了面对学生的时候才来挑选正确表达思想的词句,而且有时候还说得词不达意,那么学生就要费很大的劲来领会所讲的东西,做不到透彻地理解。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他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这时,教师从学生的眼光里就能看出他们懂了还是没懂。如果有必要,他就迅速地变换**。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讲的东西。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在对少年的智育中,这种办法和技巧尤其重要。要教会少年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p>

为了满足少年们喜欢进行抽象思维和对事实进行深入思考的这种精神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对少年和青年们来说,最有兴味的讲课,是那种把某些东西故意保留而不讲完的**。我们在讲述事实的时候,给学生提供让他们在头脑中分析和比较这些事实的余地。据我们观察,由事实过渡到概括性的结论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充满情感的时刻,就好比是学生攀上了一个高峰,为取得胜利而满怀喜悦。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费尽心机地考虑,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实现这种提高,怎样帮助学生“攀上高峰”,使他们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教师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物。</p>

例如,我在上历史课,当讲到一些具体国家时,我就引导学生进行“什么是国家”的概括。少年学生很喜欢进行思考和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抽象出来,兴致勃勃地议论:在奴役劳动统治的条件下,国家不能稳定的一般原因是什么,等等。</p>

青年学生有一种喜欢用“思维的眼光”把握大量事实的需要,教师应当满足这种需要。对学生来说,如果他不能体验到自己思考的自豪感,那么他就不高兴进行脑力劳动。为满足青年的这些智力需要,我们经常采用一些进行专门的“思考练习”的办法。在自然学科的课上,这类练习能引起学生特别浓厚的兴趣。例如,生物学教师在讲到植物或动物的某一个新纲的代表者时,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把这些代表者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本课所学的新纲跟以前学过的某一纲之间有哪些共性的东西教师还要求学生研究某些纲之间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差异,等等。</p>

我从经验中得到一条信念:学生要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而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要记的东西是很多的,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越有必要从具体材料中抽象出来,越有必要进行思考和推论。这样似乎也能消除疲劳,激发学生对知识和事实的新的兴趣。我们还碰到一种情况:学科越是容易例如,植物学在思维过程的复杂性上就比数学容易得多,少年学生们对于积累事实“储备”的态度就越冷淡。我一次又一次地证实这一点:在少年期,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掌握者”。许多学生在童年时期学习得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据一些教师鉴定说,却变得愚笨、没有才能、对知识漠不关心了。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思考、推论和研究的时候,他却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务。教师想出的各种巧妙办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学生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得出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按教师的本意应该是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办法,却在实质上把学生教得不会从事脑力劳动了。</p>

什么是掌握知识呢这就是使周围世界的事物、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真正的掌握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即:学生感到了知识是他进行智慧努力的结果,他自己去获取知识,同时找到运用知识的领域,从抽象真理再过渡到接触新的具体事实。当学生把问题的实质弄明白以后,这就是他顿然领悟的时刻:似乎一片黑暗一下子被鲜明的火光照亮了。对那些“难教”的、理解力差的少年要特别耐心地对待,任何时候都不要责备他们头脑迟钝,也不要让他们拼命记忆这些都没有用处。如果没有探究和思考,记忆就会“有漏洞”,什么也记不住。记忆力变坏正是在少年期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正当一个人应当尽量多地思考的时期,却把他从思考中“解脱”出去了。应当引导理解力差和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去**地发现真理。发现带来的喜悦,在经过自己努力而发现的真理面前的惊异感,这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这是走向自我确立的一个阶梯:学生体验到自豪感,体验到自己对自己的尊重。</p>

我们深信:如果学生在少年期没有遇到一位脑力劳动</p>

...</p>

最新小说: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