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综合其他 > 陪你一起乡愁 > 81,年味就是传统的乡俗_仪式感

81,年味就是传统的乡俗_仪式感(1 / 2)

 81,年味就是传统的乡俗_仪式感

在乡村,人们很重视节节令令的风俗习惯。那些风俗习惯是一辈又一辈传承下来的,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比如说:过年要贴春联,放鞭炮,还要坐夜守岁,要给老人磕头拜年;过元宵节要放花炮,挑灯笼,耍社火;过端午节要包粽子,戴香包,插艾叶,缠紧紧绳等等。

我小的时候,每逢过节,大人们都对我们小孩提醒,举头三尺有神,不要忘记风俗习惯,不要忘了老祖宗的规矩,不忘破了讲究坏了规矩……在这些风俗习惯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过年了,年的礼节,迷信色彩浓重,很神秘,我习惯了这样的过年,这样的春节有仪式感。过年也成了我思乡的一个情节。

现代社会,年味越来越淡,人们对过年越来越觉得没意思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人说:过去生产力不发达,物质条件匮乏,过年能吃上好吃的,所以人们盼着过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天大鱼大肉和过年一个样,还过什么年呀?这说的也有道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因为现在过年少了过去的仪式感,除了看春节联欢晚会,再也没有什么可盼的,可想的,可求的,可做的,可怕的……

过去春节的习俗和讲究,也并非全是封建迷信,它来源于人们对天与地的崇拜和敬畏,对大自然的爱护,对祖先的缅怀,对家人的亲情和团聚,对小孩的关爱和成长,对多邻和亲朋好友的友善和关心……而所有的这一切是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完成的。如腊八喝粥;二十三,打发灶爷上天,敬天和神明;二十四,扫房子,爱护环境,打扫卫生,讲究个人清洁,穿戴整齐;二十五,花花儿贴,美化环境,打造一个舒适舒适温馨的家;二十六,蒸馒头,改善生活,提高物质水平;二十七,胡个列,到市场赶集,促进农产品贸易,完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二十八胡个走;二十九,捏饺子,一家子团团圆圆,寓意着和和美美;三十,端着饺子把头磕,一年到头不要忘了祖先,培养尊老的传统美德;初一吃饺子,享受美食,放鞭炮庆祝,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初二,走亲串友,邻里和睦,亲戚友善;正月十五闹元宵,老百姓自演自唱自跳,群体快乐。

这些仪式感还有教化人的作用。比如打发灶爷上天,敬天和神明,老灶爷要上天汇报工作,村里人怕自己做的那些事情不好,老灶爷对玉帝说了后,玉帝降点灾难,惩罚一下那些恶的人。这就是教育人们,诸善奉行,诸恶莫作。

这些讲究和仪式感培养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按照过年的习俗,三十晚上各家各户的大人都要领着孩子,端上“凉盘子”去父母家里或是家族中最年长的老人那里坐夜守岁,叙旧迎新。记得父亲领着我们兄弟几个去爷爷奶奶屋里坐夜时,坐在炕最上方的爷爷奶奶每年都会端起小酒盅,发表一段幸福感言:“娃们,辛苦了!今年收成好,家里有了积蓄,娃娃们上学也都好,长得乖,来,咱一家子热热火火地喝上一盅酒,祝来年我们日子会更好。”这就是尊长敬老。次日早上,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给小孩子穿新衣服,给一毛两毛的压岁钱,用头天晚上供了祖宗的猪头和鸡肉,给小孩吃好的,这就是爱幼,关心下一代的成长。

这些讲究和仪式感培养了家庭内聚力亲和力。

一年到头,难得一家人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地在一起吃饭,热热闹闹,和和睦睦,喜喜庆庆。全家人都高兴。感受到了弥漫在吃吃喝喝与热热闹闹之中那一份浓浓的亲情。

如果说三十晚上的习俗能让我体验到浓浓亲情的话,那么,大年初一放鞭炮,给村里年长老人磕头拜年的习俗,让我体验到的则是欢度新春的喜庆和对尊老爱幼优良传统的传承……

大年初一,新年里第一次打开大门,一般是家里主事的男人来开,也有让家里最寄希望的人来开的,象征着开门大吉。

最新小说: 光宗耀明 民国:王牌飞行员 大明江湖我可死亡回档 重生之我在剧组加点拍戏 从雇佣兵到战争之王 知否:我是皇太子 天上掉下个牛魔王 我的姑父是朱棣 洪荒:吾冥河,以杀证道! 华娱之女明星请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