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十朝代 > 第十六章左丘明

第十六章左丘明(1 / 2)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时期散文著作的代表。

作品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家学子重要研习的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其叙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传说是鲁君子左丘明给《春秋》所作的“传”,也就是对《春秋》所载史事的补充或更详尽的阐释,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关于左丘明,我们对他最早的印象是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同样认为是左丘明。

班固《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沿袭了司马迁的观点:认为“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班固此说并非盲目地附和司马迁。《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来自于刘向、刘歆父子所做的《七略》,说明刘氏父子也是持此看法的。此外,两汉至魏晋的一些大儒硕彦如贾逵、郑玄、何休、桓谭、王充、许慎、范宁、杜预等人,也都没有不同意见。直到唐代才开始有人怀疑左丘明作《左传》。

至于左丘明到底是什么人,《论语·公冶长》曾说:“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里的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左传》的作者,但是《论语》里的这个左丘明,就是《左传》作者的左丘明吗?

你看孔子在言语中把左丘明放在自己之前,并对其颇为尊重,那么这个左丘明是年长于孔子的。

现在,汪受宽从“谥法”的角度加以论证,可供参考。汪受宽说:“《左传》的最末一段,标出了鲁哀公之子姬宁的谥号(悼公),写了晋国韩、魏、赵合谋攻杀智伯,共分其地的事情。其中,又有‘赵襄子’一谥。鲁悼公死于公元前431年,赵襄子死于公元前425年。既然《左传》中写到赵襄子的谥号,那么,左丘明至少也应该活到公元前425年以后。

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终年73岁,到公元前425年已54年。如果左丘明比孔子长1岁,此时也127岁,如此年长的老人还能著书,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由此,可以肯定,左丘明绝不是比孔子年长的学者。”这样的推论是可信的。司马迁、班固所说的“左丘明”,并不是《论语》里面所说的那个“左丘明”。

所以说,先秦时期有两个大咖,一个叫左丘明,另一个也叫左丘明。一个是鲁国人,耻之巧言、令色、足恭的左丘明,另一个我们一般认为是《左传》的作者。

同样,要提醒大家的是,先秦时期的典籍,由于时代变迁、聚散无常,加上地域流传的限制,常常有后代的人增损补入,因此总会发现与原书相矛盾的地方。但是,《左传》留给我们的智慧却是无穷的。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曾任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作品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郑庄公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还不如早些给他找个地方安置了他,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尊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没过多久太叔又命令原属郑国西部、北部的边邑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庄公。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