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十朝代 > 第五十二章法家~李克——李俚

第五十二章法家~李克——李俚(1 / 2)

 李悝(前455年-前395年),濮阳人,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故一般认为他是法家的始祖。历史上的李悝又是怎么死的呢?

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也作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经常和秦人交锋作战。桓谭以为李悝为文侯师,班固、高诱以为是文侯之相。由于先秦文献缺乏记载,故此说尚难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悝能参与机密,为文侯心腹之臣。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

李悝以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还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有赏有罚,唯才是用,这是战国时甚为流行的法家主张,当时不少国家都因贯彻这些主张走向富强。

李悝变法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都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各国为稳固国家存续发展纷纷进行变法改革,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主持变法改革。李悝先后分别在政治经济和法律上进行变法改革,改变魏国的发展局势。

在政治方面,李悝破除旧制实行论功行赏,废除变法之前的“世卿世禄”制度,根据个人才能来进行官吏选拔,同时在俸禄发放上实行论功行赏,有效的整治了魏国官吏腐败状况。在经济方面,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善平籴”的政策,主张尽可能的开垦荒地和增加单位面积农产量,向农民发放部分国家荒地,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要求国家政府将在丰年购入的粮食储存至荒年售出,以稳定民食和国家稳定。在法律上,李悝“以法固变”,对各国成文法进行考察,吸收立法经验,结合魏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颁布了《法经》6篇来稳固魏国发展。《法经》在篇目结构上分为:《盗法》、《贼法》、《杂法》、《网法》、《捕法》、《具法》6篇。

李悝认为“王法之政莫急于盗贼”,因此将《盗法》与《贼法》两篇置于法典之首来强调对于相关犯罪的严厉打击。在《法经》6篇之中,《盗法》规定侵犯官司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贼法》规定人身伤害、破坏社会秩序的相关犯罪。《杂法》主要规定了“六禁”(淫禁、城禁、狡禁、嬉禁、徒禁、金禁)等前两篇规定犯罪之外的犯罪。《网法》又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相关规定。《捕法》则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网法》和《捕法》两篇根据其内容来看属于现代法律部门中诉讼法和程序法的范畴。《具法》则具有“具其加减”的作用,是关于定罪量刑,罪行从重从轻相关法律原则的规定,相当于近代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法经》是首部集合了当时各诸侯国法律之大成的成文法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李悝开创了法家的重刑主义思想,以惩治盗贼为首要任务,同时反对旧贵族的封建等级特权,强调以严酷刑罚达到“严行镇压”的社会效果。另外,《法经》在体例结构上首先开创了法典的篇章体例结构,在单纯规定犯罪篇之外还具备相关程序法的内容以及类似于法典总则的《具法》。在内容上,《法经》中关于犯罪的规定首次出现了先开列罪名,后规定刑罚的倾向,与现代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相类似。《法经》的颁布稳固了李悝变法的各项内容,为后续商鞅等人变法奠定了基础,其篇章体例结构的创制也开创了新的法典结构形式,为后世秦汉等国家所继承。

公元403年,三家分晋后,魏国的条件最差,处于中原腹地,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赵国,正儿八经的四面受敌。落后就得挨打,于是魏文侯任用李悝推行变法。李悝提出废除奴隶制,任能选贤;废除井田,制定税收;终止人治,依法治国;考核军功,建立魏武卒。于是国家英才荟萃,耕种面积增长,国家管理制度化,军事发展到了“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

李悝变法成效很明显,天下无敌的魏武卒,曾使强悍的秦军不能跨过河西一步。但变法的内容涉及到特权阶层利益时就停滞了,不得和特权阶级妥协。同时,由于李悝变法受到重用,而很多有能之士就被排挤出了魏国,如商鞅、张仪、范睢等都是在魏国不被重用而去了秦国。而自魏文侯死后,变法得不到强力支持,自然就中断了。

战国这段历史,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的时代,是一段大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一段弱肉强食的时代,各国都想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于是纷纷展开了变法,几乎所有强大的诸侯国,都开展了变法,我们最熟悉的变法,当属秦国的商鞅变法。

在战国的变法运动中,真正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并成为之后战国诸侯变法的范本的,确是最早的李悝变法。

在韩,赵,魏三家里,魏国属于运气不好的那个,魏国的国土包括今天的山西西部,河南北部以及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工商业和农业都比较发达,但是魏国处于四战之地,魏国的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赵国,无险可守的魏国,在这种局面下,要想生存下来是非常艰难的。

幸运的是,魏国的开国之君是具有雄才大略的魏文侯魏斯,魏文侯对当时魏国的处境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他深知魏国一定要做出改变,如果不改变的话,最终的结果只会走向灭亡。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的国君正式的获得了周天子的承认,但是这时候的魏文侯早已经声名在外,魏文侯不但善于发现人才,而且治国有方,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评价魏文侯说:“魏文侯的雄才大略,简直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世。”

魏文侯有一点和晋文公相似,那就是麾下群英荟萃,有子夏这样的儒家学者,有吴起这样的杰出军事家,有西门豹这样善于治理地方的英才,相比较魏国劣势的地理条件,魏国的人才储备绝对是优势。

在这里面最著名的却是李悝,不仅仅对于魏国,对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李悝都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

作为子夏的学生,在各种历史资料中,李悝都是默默无闻的一位,有关于他的记载少之又少,在史记里面都没有他的传记。

李悝之所以默默无闻,主要是当时的魏国英才荟萃,魏国的人才虽然多,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适合魏国的,最后魏文候注意到了李悝,确定李悝就是他要找的人,因为李悝的变法思想切中了魏国的时弊,李悝得到魏文侯的重用,开始在魏国全面推行他自己的变法主张。

李悝变法的内容有四项

1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

2废除井田制,采取尽地理之教的政策。鼓励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同时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给农民分配土地,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