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十朝代 > 第五十四章法家~商君——商鞅

第五十四章法家~商君——商鞅(1 / 2)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另一说法为濮阳市濮阳县)人,卫国国君后裔,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他之所以离开卫国,是因为即便是他是卫国国君的儿子,但却是庶出,是姬妾所生。

诸侯卫国原本就是个巴掌大一点的小诸侯,所以庶出的商鞅自然难以在卫国有所发展,所以他来到了相对而言较为强大的魏国。

商鞅在魏国地位很低,只是相国府中的一个幕僚,想要在魏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也很困难,唯一的指望就是相国大人能拉自己一把,让自己能进入魏惠王的眼帘。

公元前361年,商鞅迎来了他期盼已久的机会。

年迈的公叔座相国大人病危,魏惠王前来府中探视并征询公叔座接班人方面的意见。

公叔座身居高位良久,老谋深算,临死前给出了最中肯的建言:建议启用相国商鞅,如果万一不愿意用,那么最好杀掉,别让他去了其他诸侯,那会是魏国的不幸。

等魏惠王前脚离开,老谋深算的公叔座立即找来商鞅,告诉他:“我已经向魏惠王举荐了你,根据他的神情来判断,他是不会启用你的,你趁早离开,否则了能会被抓被杀。”

商鞅很从容淡定地告诉公叔座:“你想多了,他既然没有听从你的建言启用我,那么自然就不会听从你的建言抓我杀我。”

商鞅就是商鞅,判断非常准确,魏惠王没有启用商鞅,也没有杀商鞅,而是嘲笑临终的公叔座是老糊涂了,竟然将一个毛头小子推荐给魏国接任相国职位。

魏国是待不下去了,必须另谋高就,商鞅将目标锁定为日益强大的诸侯秦国。

为了加盟秦国这一目的,商鞅首先搞定了一个人,这人就是秦孝公的宠臣蓝太监,简称蓝监,搞定的方法非常简单,给足好处,给予承诺。

在蓝监的帮助下,商鞅终于见到了秦孝公,商鞅先后采用了“帝道”、“王道”、“霸道”、“富国强兵之道”四个不同的视角来跟秦孝公面谈。

第一次,商鞅采用帝道游说秦孝公。

所谓的帝道,也就是尧、舜、禹禅让的那一套,秦孝公几乎是耐着性子才听完的,然后通过景监告诉商鞅:这人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

在蓝监的帮助下,商鞅取得了第二面试的机会。

第二次,商鞅采用了儒家孔孟的那一套来游说秦孝公。

秦孝公依然不能接受,并且再次通过景监对商鞅提出了批评。

在第三复试的时候,商鞅加快了节奏,直接以春秋五霸为案例,阐明了他的观点和理念,这一次秦孝公的态度有所改变,但是依然没有首肯,也没有给予商鞅任何承诺。

但是,至此,商鞅已经明白秦孝公想要什么了,他决定在接下来的第四次面试时和盘托出他为秦孝公量身定制的一套方案。

商鞅最终打动秦孝公的方案可以归纳总结为六个字:富国强兵之道。

商鞅所建言的“富国强兵之道”到底是什么,我们稍后再谈,现在我们必须对商鞅如何搞定秦孝公作必要的总结。

其实,在搞定秦孝公这件事方面,商鞅已经采取了深层次的谋略,这种谋略具体表现为:透过交谈和沟通,收集秦国的现状与秦孝公的想法;在摸透了对方的想法之后,使出必杀绝技,令对方心悦诚服地接纳自己。

仅从这件事,我们就能发现商鞅是一个有才之人,但是绝非是一个简单、单纯、固执的人,而是一个处心积虑,不择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

从商鞅入秦方式的这一历史细节来看,他悲剧的命运在他踏上秦的领地这一刻就注定了。

商鞅这样的人时刻会令人提心吊胆,待在商鞅身边,就像行走在一堆烈火边缘,必须时刻谨慎,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烈焰吞噬……

如果你真的很想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那么既不要去查阅《史记》或《资治通鉴》而应该直接读《商君书》也被称之为《商子》。

如果你嫌弃通读《商君书》太费劲,那么煮史问道现在就给你归纳出《商君书》的核心观点,以及商鞅思想逻辑链,现总结如下:

商鞅的核心理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这是商鞅思想的精髓部分,看起来一点毛病也没。

但是,商鞅将“实干”定义为两件事:务农,对其他诸侯开战,除却这两件之外其余的都是被定义为瞎折腾。

在商鞅看来,那些放弃务农而去经商的,而去从事手工业的,都是瞎折腾。这些人之所以去经商,之所以去从事手艺活,那都是为了逃避耕种,都是逃避上战场去对其他诸侯作战。

而商鞅的所定义的“空谈”则更不靠谱。

在商鞅看来那些靠研读一点《诗》、《书》然后就去谋求官职,或者是靠这些儒家学说而去追随其他诸侯,这些都是空谈,他们只会高谈阔论,而且还衣食无忧,这简直就是一种天大的笑话。

那么该如何才能让秦国的子民都自觉地放弃“空谈”,放弃经商,放弃手工业而一门心思地专注于务农耕种和对诸侯作战这两件上来呢?

让秦国子民所有的赏赐,俸禄,官职,爵位只来源于农耕和对外作战,不留出任何其他出口,尤其是对于那些读书人,更应该如此。

那么如何才能让秦国的子民都走上这条道呢?

秦国得有自己的律法嘛,秦国的法令需要狠一点,再狠一点嘛,不听话就处罚,不听话就动刑,或者直接处死,而且不是处罚或处死一个,搞个连坐,大家一起罚,一起处死。

这一招看起来是法令,实则是定向设计秦国子民的通道:你们只有老实种田,卖力作战一条路,不往这条路上走,你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此一来,商鞅变法的两端就非常鲜明:赏——只能来自务农种田和对其他诸侯作战;罚——你不往被赏赐这条路上走,那么就等着你的就罚或杀;与此同时,诸侯秦的朝廷还欢迎你揭秘举报,举报有奖,不举报也要罚。

看见没有,这种定向设计的通道太强大了,人性的弱点在这一强悍的体系之下会释放出万丈光芒。

于是,在这种万丈光芒之下,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一跃成为了秦国的领政大臣之首。

剩下的事情就是执行秦律了。

在执行力方面,商鞅堪称是历史标杆,后世人臣没人能与之匹敌了。

在新法推行的第一年,为了立威,商鞅组织了一场大的集中行刑的场面,在渭水河畔一起杀了七百多人,而这些人大部分所犯下的罪行就是私斗。

毫无疑问,这一场集中杀人,只为立威:为新法立威,同时也为自己左庶长的职位立威。

仅这样还不够,秦孝公所立的太子也在这个时候犯法了。

太子在旧势力的影响或唆使之下,而杀了一个押运纳贡的农民。

面对太子犯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执法了,将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字,以代太子受刑。而太子本人则被秦孝公给流放至民间。

秦孝公之所以要将太子流放至民间,一方面是让其避开商鞅锋利的刀剑;另一方面则是去民间实地了解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法。

秦孝公看起来是支持了商鞅,实则是保护了太子,同时也保护了秦律。

当被流放的太子亲眼目睹秦国巨大的变化之后,将他待他执掌秦国时,无论他对商鞅有多么怨恨,都不会废弃秦律,但是却因为老师受刑,自己被流放而愈发仇恨商鞅。

在商鞅的变法之下,秦国果然日益走向强大,商鞅也因为变法之功而晋升为大良造,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积攒了足够的实力之后,商鞅决定按下战争的引擎,开始武力扩张。

商鞅将对外第一战的对象锁定为魏国。商鞅之所以将诸侯魏国确定为第一个目标,是有逻辑的:

第一、秦孝公非常钦佩先祖秦穆公,而秦穆公时代,黄河边上的河西之地曾经是秦的领地,而现在在魏国手里,商鞅试图用武力替秦孝公实现收复河西之地的梦想。

第二、商鞅曾经在魏国作为公叔座的幕僚工作过多年,对魏国非常熟悉,打起来不仅得心应手,而且还利于有针对性地玩几把阴招。

第三、吃柿子捡软的捏,此时的魏国刚刚在马陵之战中败给了齐国,不仅太子俘,而且连统帅庞涓也被同门师兄弟孙膑所射杀。

秦孝公任命商鞅为统帅,于公元前342年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魏国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也没有畏缩,而是派公子卬领兵迎击。

公子卬,是魏惠王的弟弟,同时还是公叔座的学生,而当初商鞅是公叔座的秘书,所以公子卬和商鞅曾经是很要好的朋友。

如今,这对友人将在战场上对阵。

就在秦魏两军对峙准备大战之际,商鞅却突然放慢了节奏,命人给好友公子卬送去了一封信。

商鞅在信中写道:想当年,我商鞅与公子相处还是非常愉悦的,但如今咱俩却成了敌人,两军对垒准备战斗,我实在不忍心看见这种局面,如果公子你愿意,那么我们可以订下盟约,放下兵器,端起酒杯,签个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之后各自撤并回去交差。

过于年轻的公子卬竟然相信了商鞅,勒马放下了兵器,参加了会盟,端起了酒杯准备跟故人好好喝一杯叙叙旧。

但是,当魏公子端起酒杯那一刻,商鞅却突然翻脸,魏公子就这样成了俘虏,魏军也遭到了突然袭击。

魏军大败,公子卬也算是送了友人商鞅一份厚礼,他成为了商鞅的战利品被押解至秦国,成为了秦国的阶下囚。

再一次战败的魏惠王终于害怕了,于是派使者向秦国求和,并主动提出割让河西地给秦国,换回了人质公子卬。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