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国策 >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七十二章 极限行军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七十二章 极限行军(2 / 2)

早在半岛战争期间,共和国陆军就试验了第一种“指向式能量传输设备”,即利用高能微波来传送电能。在此之后,该项目中断了好几年,主要原因就是高能微波的指向性不是很好,而且对电子设备有很强的破坏作用,能量传输效率也不是很高。总的来说,就是缺乏实用前景。直到2030年之后,在海军与空军的积极推动下,相关项目再次启动。最初的研究仍然确定为“指向式”,即能量传输有明确的方向性,只能做直线传输。印度战争后,陆军率先提出,应该不再对传输方向做明确要求。这一要求得到了空军的积极支持,因此在“指向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应答式”,整个研究项目也在这个时候分成了两个部分,即由陆军与空军主导的“应答式能量传输系统”、以及由海军主导的“指向式能量传输系统”。虽然两套系统各有千秋,但是其基本目的是一样的,即切断电源与用点设备之间的电线,让迅速普及的电力装备不再受到限制。

因为要求不受障碍物的影响,所以“应答式”再次回到了老路上,即利用高能微波来传输能量。与海军主导的“指向式”,也就是以高能激光为载体的电能传输系统相比,除了可以非直线传播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系统集成质量最低,特别是接收端的系统集成质量能够控制在陆军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暂时还无法达到空军的要求},而最大的缺点就是,能量传输效率低下,以及作用距离短。

所谓的“应答式”,指的就是在高能微波中有一个应答信号,接受端必须对这个应答信号做出回答,才能获得发射端提供的另外一个接收信号,从而正常启动。如果接收端没有做出回答,强行接收高能微波承载的能量,发射端的场感应器就会发出警报,并且迅速调高微波的能量级别,烧毁接收端的电子设备。

由此可见,“应答式”是一种排他的能量系统,从而解决了“安全”问题。

因为这种“应答”的安全模式无法做到绝对安全,所以“应答式”的高能微波发射系统采用了“3+1”的发射方式,即设置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4个发射点,利用电磁波相干原理构成一个具有边界的电磁场,只有在此范围内才能截获高能微波,而在此之外,就无法利用高能微波携带的能量。因为作用距离越远,能量传输效率就越低,所以陆军对系统的作用范围做了明确限制。

针对地面装备的“应答式能量传输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在1500米以内,如果车辆以侧向通过的方式进入接收区域,只要与发射源的距离保持在250米以内,就能确保在以正常速度行驶、且不增加行程的情况下获取到足够的电能,完成充电作业。如此一来,车队就没有必要在行军途中停下来充电了。

如此先进的能量供应系统一问世就得到了陆军的“追崇”。

在经费严重紧缺的情况下,陆军在进行改编的时候,仍然明确要求为每个战斗单位提供一套这种供电系统,从根本上保证战斗单位的战场机动能力。

事实上,这种代号ge-37a的“应答式能量传输系统”并不先进。准确的说,从能量转换效率上讲,ge-37a比海军研发的je-35型“指向式能量传输系统”差多了。即便在250米的最佳作用距离上,ge-37a的能量传输效率也只有10%。也就是说,发射端输出的能量中仅有10%被接收端获取,而接收端把微波能转化为电能,又有大约50%的损耗,所以总体能量转换效率在5%左右。在1500米的最大作用距离上,总体能量转换效率将降低到让陆军都无法接受的0.5%。要知道,在这一情况下,能够为一个旅的主战装备提供能源的移动式电力供应系统最多只能为一个连的主战装备服务。不管怎么说,就算共和国陆军财大气粗,也不可能为每个连配备一个需要由一个营的兵力来管理的电力供应系统。

当然,ge-37a的出现,本来就是划时代的事情。

能量转换效率的高低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ge-37a肯定会彻底改变后勤保障的基本模式。

别的不说,第一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在2个小时内狂奔250千米,而且还将以相同的速度前进4个小时,才会做简短停留。在以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后勤保障部队来说,压力并不轻。

先头部队在帕斯库赫完成了第一次电能补充之后,不会停下来,将继续以每小时130千米的速度前进。也就是说,4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到达巴姆的时候,先头部队才能利用伊军的供电系统获得电能补充。7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到达巴夫格,先头部队将需要进行第三次电能补充,因此后勤保障部队必须在7个小时之内,将整套设备转移到巴夫格,并且做好为先头部队提供电能补充的准备工作。因为先头部队的行军速度已经达到地面部队的极限了,所以后勤保障部队只能指望垂直起降运输机,而共和国陆军航空兵的垂直起降运输机还在几千千米外,所以只能借用伊朗军度的垂直起降运输机。

正是如此,裴承毅询问情况的时候,帕斯库赫的支援部队正在登机。

因为尚达克距离巴夫格大概530千米,而nsa在确定了干扰范围之后,肯定会密切监视干扰区域附近、特别是西面的情况,所以第一战斗单位的支援部队到达巴夫格后,肯定会被美军的侦察卫星发现。也就是说,第一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离开干扰区域前数小时,支援部队就将暴露在美军的眼皮子底下。

杨少勇提到了这一点,并且建议减缓第一战斗单位的行军速度,在克尔曼利用伊朗军队的电力供应系统补充电能,在到达亚兹德之后再做补充。也就是说,不用向巴夫格部署电力补充部队。

这么做能够延缓部队暴露的时间,但是也将延迟部队的进军速度。

综合考虑后,裴承毅否决了杨少勇的建议,要求第一战斗单位全速前进,必须按照计划在24小时之内完成穿越伊朗全境的行军行动。

事实上,第一战斗单位一直在以最快的速度前进。

作为一支配备了数百辆主战坦克与数百辆步兵战车的装甲部队,在完全依靠后勤保障部队的情况下,保持每小时130千米的行军速度,已经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了。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伊朗总统内贾德在数年前就启动了大规模基础建设项目,修建了横贯伊朗的数条高等级干线公路,第一战斗单位不得不在普通公路上行军的话,不管凌云霄与第一战斗单位的官兵有多大的能耐,也不可能让部队的行军速度达到每小时130千米。原因很简单,db-30e与dz-31d只有在高等级公路上,使用摩擦阻力最小的复合橡胶履带,最大速度才会超过每小时130千米。

对凌云霄来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沿途抛锚的车辆越少越好。

事实上,凌云霄已经做好了“丢掉”一半先头部队的心理准备。别的不说,他用3个营做先头部队,就是在为车辆抛锚提供后备力量。虽然在以往的训练中,这种高强度行军会每年举行一次,而且会在条件极端恶劣的巴基斯坦沙漠、或者印度的高原上进行,部队的表现并不差,但是演习毕竟是演习,训练永远是训练,在实战环境下,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环境也差得多,比如沿途就没有用来收治中暑官兵的医疗站。

万幸的是,2个小时过去了,还没有一辆坦克与一辆战车抛锚。

相对来说,情况算得上是非常理想的了。

接到裴承毅的命令后,凌云霄没有把命令传达下去。虽然自从项铤辉退役后,凌云霄就没有把林啸雷放在眼里,甚至好几年都没回过总参谋部,唯一能够让他心服口服、而且心甘情愿的听从命令的就只有裴承毅了,但是凌云霄不再是20年前那个不知道轻重的年轻将领,而是共和国最厉害的猛将。部队的情况如何,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已经达到极限的情况下,没有必要继续给官兵施加压力。

对凌云霄来说,他的希望只有一个,即到达第一个休息点的时候,所有官兵都能跟上。

要想让部队继续前进,就得做好保障工作。

接到裴承毅的电话后,凌云霄联系了正在巴姆与伊朗军队交涉的钟惊波,让他直接告诉伊朗国防军的那个少将,如果不能及时为第一战斗单位准备好后勤物资,导致第一战斗单位不能及时完成任务,所有责任都由伊朗当局承担。

虽然这话严重了一点,但是也看得出来,凌云霄是个一丝不苟的军人。

说准确点,是个只把自己的手下放在心里的、非常自私的指挥官。

最新小说: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