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国策 > 卷十三 道义之争 第二十一章 动荡的根源

卷十三 道义之争 第二十一章 动荡的根源(2 / 2)

南海战争后,共和国忙着对付日本,还得应付来自朝鲜半岛与南亚次大陆的威胁,所以无法在东南亚地区扩大战果。比如菲律宾倒向美国之后,共和国只能听之任之,没有采取任何针对性的行动。从后来的发展来看,2020年之后,共和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基本政策就是稳固守成,而不是积极进取。因为印度尼西亚南面就是澳洲大陆,澳大利亚是美国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大本营,也是该方向上的最后防线。用一些西方新闻媒体的话来说,除非美国输掉一场世界大战,不然绝对不会抛弃澳大利亚。也就是说,共和国不大可能在控制了印度尼西亚之后南下“登陆”澳大利亚。所以在是否要控制印度尼西亚的问题上,共和国当局就得做长远大算。虽然控制了印度尼西亚,能够获得一个巨大的市场,以及丰富的资源,但是却要与美国面对面的对垒,肯定需要投入巨大力量、甚至会付出惨重代价,能否从中获益肯定是个问题。相对而言,将印度尼西亚当成缓冲区,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就能确保共和国在东南亚其他地区的霸权地位,甚至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加坡,让美国退守菲律宾,扫除进军印度洋的障碍。

由此可见,印度尼西亚的地位非常尴尬。

当然,不控制印度尼西亚,不等于不占领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与资源。

从2020年开始,共和国就逐步放宽了对印度尼西亚的贸易限制。要知道,当时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大萧条,全球经济正像高山滑雪般的从顶峰冲向谷底,几乎所有国家都筑起了贸易壁垒,以出口退税等方式为出口企业提供巨额贸易补贴,国际贸易体系随时有可能崩溃。共和国在这个时候放宽对印度尼西亚的贸易限制,等于拯救了印度尼西亚,让数以百万计的印度尼西亚人获得了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

当然,商人肯定是无利不起早,没有理由无缘无故的援助印度尼西亚。

众所周知,大萧条对共和国的冲击远没有对美国的冲击那么大。甚至可以说,共和国是大萧条的受益国。根据共和国当局在2040年底公布的一份统计数据,在2020年到2029年,即大萧条期间经济环境最糟糕的10年,共和国实现了年均3.7%的经济增长率,而同期全球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负的4%。也就是说,共和国经济的相对增长率高达7.7%。而在大萧条结束之后,共和国的经济相对增长率只有6%{2033年,共和国经济增长8.2%,而全球经济增长2.2%}。由此可见,大萧条对共和国造成的影响,很多都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与之相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大萧条中遭受到的打击用“惨痛”都不足以形容。

毫无疑问,贸易是国家间的经济往来,肯定得讲公平对等。

共和国向印度尼西亚开放国内市场,印度尼西亚也得向共和国开放点什么。

当然,以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状况,如果在大萧条中向共和国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国民经济肯定会遭到重创,成千上万的国内企业被共和国的跨国公司打垮或者吞并,爆发新的浪潮。共和国的跨国企业也不需要印度尼西亚全面开放,因为在2020年之后,共和国跨国企业的正在集中力量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老挝与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攻城拔寨,还得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与斯里兰卡布局。半岛战争后,共和国花了很大的力气帮助朝鲜重建家园。日本战争后,为了准备攻打印度,共和国的经济政策开始转向国内,不再鼓励资本外投。总而言之,直到30年代末,共和国跨国企业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占领印度尼西亚的市场。在共和国的整个产业网络中,印度尼西亚只有一个作用:原材料产地。

作为对等条件,印度尼西亚需要开放的就是资源开采权与出口许可权。

2021年,共和国的3家企业就以合资、注资、以及融资的办法,控制了印度尼西亚最大的7家天然橡胶企业,而这7家橡胶企业控制了印度尼西亚80%的橡胶院与接近100%的橡胶出口份额。

2023年,三坚集团在印度尼西亚发力,以兼并收购的方式,控制了印度尼西亚最大的3家锡矿开采企业与4架铝矾土矿开采企业,成立“三坚集团印尼矿业集团”,一举控制了印度尼西亚75%的锡矿与85%的铝矾土矿,并且获得了在印度尼西亚全境进行矿藏勘探的许可权,以及矿产出口许可权。作为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三坚集团没有在印度尼西亚开设矿产品加工企业,而是把加工厂设在了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古晋,并且投资扩大了古晋港的吞吐能力。

2024年,叶宏集团高调进军印度尼西亚,在1年之内就收购了3家石油开发企业与7家炼油企业,并且在得到泗水政府的保证之后,在马拉都岛{位于爪哇岛东面,与泗水隔海相望,有跨海大桥相连}投资兴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化工工业园,以生产化肥、农药与生物药剂为主。因为印度尼西亚的人口一直在以每年超过4%的速度增长,所以叶宏集团的这次投资很快就收到了巨额回报。也正是如此,叶宏集团进军资源产业与化工产业,很快就成为了共和国的第三大资源产业集团。

2026年,由李成文投资开办的“华胜集团”{也是资源类企业,其成立的背景是三坚集团在2024年几乎垄断了共和国的资源市场,触犯了《反垄断法》,面临被强行拆分成数家企业的危险,所以在蔺彦博的请求下,李成文出资成立了“华胜集团”,叶永畿的叶宏集团也在这一年进军资源领域,与三坚集团形成了竞争关系,从而使三坚集团避开了《反垄断法》的打击}进军印度尼西亚。因为先入为主的三坚集团与叶宏集团已经控制了印度尼西亚大部分陆上资源,所以华胜集团把重点放在了海上,在当年就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在马鲁古海开发海底矿产资源的合同{马鲁古海拥有当时已探明的全球最大的海底锰结核矿床,潜在的经济开发价值高达数十万亿元人民币}。

2028年,随着大萧条的影响达到顶峰,全球经济探底,在风暴中幸存下来的共和国企业加大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众多势力不如三坚集团、叶宏集团与华胜集团,却拥有不错潜力的企业纷纷进军印度尼西亚。仅在当年,共和国企业在印度尼西亚的投资就超过了1700亿元人民币。虽然与30年代后期的投资比起来,这个规模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绝对是一笔巨额投资。要知道,2023年的时候,三坚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的投资也仅仅只有120亿元。

随后几年内,共和国的跨国企业几乎渗透了印度尼西亚的各个资源产业。

到30年代初期,印度尼西亚的21种主要资源产业全部被共和国的跨国企业控制,形成了在印度尼西亚开采,在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与越南进行初加工,在共和国销售与精加工,制成成品后再返销回印度尼西亚的产业链条。2035年之后,印度尼西亚的资源还大量涌入印度市场,在印度的战后重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因此成为了印度的最大资源输入国。

问题就在这里,印度尼西亚始终处在产业链的最底层。

按照国际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最底层的国家就是被剥削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印度尼西亚是一个人口一直保持正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东南亚地区排第一的穷国{比较有意思的是,排除战乱等因素后,经济越落后的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越快,反而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口增长越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可以想像,发展20多年,除了人口一举突破4亿之外,印度尼西亚实际上没有其他任何进展。

到21世纪4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成为了东南亚地区最贫穷的国家。

不管在哪个地区,贫穷绝对是动荡的根源。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