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国策 >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四十七章 准气象武器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四十七章 准气象武器(2 / 2)

虽然从技术角度讲,也可以选择动能弹,但是从现实部署来看,在近地轨道上部署太多的动能拦截卫星肯定会使敌国生疑,并且加重战略防御系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这种特殊打击任务并不是一定会出现的,所以没有理由放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上。即便从技术角度出发,动能弹也有所欠缺。比如完全依靠中立加速度、以及小型助推火箭的动能弹的最大速度很那突破每秒10千米,要想获得更高的速度,就只能使用电磁加速器,这就相当于将电能转化成动能、再将动能转化成内能,总的能量转换效率肯定不如能量武器,也就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而要用50千克级动能弹在1个面积为10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制造一场500毫米的强降雨,至少需要使其速度达到每秒200千米,或者同时投掷400枚动能弹,这显然不太现实。

与动能弹相比,第五代战术核武器自然更加理想。

众所周知,第五代战术核武器利用的是介于核能与化学能之间的核间能,每千克催化金属氢所含有的核间能即远远低于聚变产生的核能,又远远高于燃烧产生的化学能,因此能够用相对较小的装药量制造出威力相对较大的炸弹。之前已经提到过,在仅仅装填数千克催化金属氢的情况下,一枚第五代战术核武器的爆炸威力都相当于50吨,如果将装药量提高到数十千克,就能将爆炸威力提高到数百吨。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催化金属氢在释放核间能的时候,会相互影响,所以第五代战术核武器里的爆炸物是以微克为单位分散装填的,提高炸弹威力,等于提高制造难度。事实上,这也是那些装填了大量催化金属氢的复合蓄电池在失控爆炸的时候远没有第五代战术核武器那么恐怖的主要原因,也是第五代战术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很难突破1000吨的主要原因。不管怎么说,爆炸当量能够得到几百吨,就足够用来制造一场小型强降雨了。

共和国天军空天战机对俄罗斯核武器库的轰炸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气象武器教学使用范例。

轰炸开始的时候,第一批炸弹没有落到核武器库上,而是以1500米的标准间隔落在了核武器库四周,并且均在一个规则的八边形的定点上。依靠高精度时间控制器,8枚已经钻到地表下大约50米处的8枚第五代战术核炸弹几乎同时引爆,释放出相当于6400吨爆炸时产生的能量,其中大约30%,也就是相当于2000吨爆炸产生的能量转换成了热能,并且使地表的积雪与冻土层里的水分迅速融化蒸发,形成水蒸气。大约15分钟后,第二批炸弹、实际上就是一枚第五代战术核炸弹落下,并且非常精确的击中了隐藏在山体内的俄罗斯核武器库,第五代战术核炸弹爆炸、以及核武器库内弹药殉爆后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将上面的岩层全部抛入天空,并且将大量尘埃撒向天空。此时,第一批炸弹爆炸产生的水蒸气已经笼罩在爆炸场上空,而且处于过饱和状态。一直没有凝结成水珠,即没有形成降雨,主要就是没有形成降雨的一个必要条件:让水蒸气凝聚的尘埃。第二次爆炸,正好提供了这个条件。结果可想而知,随着爆炸产生的尘埃云上升,降雨迅速形成,而且非常猛烈。受降雨区中央低压影响,原先向外扩散的云层开始向中心收缩,因此放射性尘埃并没扩散,而是全部集中在了降雨区内,并且随着降雨回到了地面。更重要的是,第一次爆炸破坏了降雨区内的地表冻土,使得带有严重放射性的降雨迅速向下沉积,并没聚集在地表。加上爆炸区中心温度相对较高,所以大部分降雨在凝结之前就已经渗透到地表下数十米,进入了西伯利亚地区的地下水系。

一处核武器库如此,其他几处核武器库与核原料库也是如此。

可以说,俄罗斯当局将核武器库与核原料哭设在人烟稀少、且冬季十分寒冷、下方有数十米厚的冻土层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反而帮了共和国天军的大忙。

设想一下,如果俄罗斯的核武器库在相对温暖的南部地区,具有严重放射性的降水要么进入河流、要么聚集在地表、要么与泥土混杂,放射性物资仍然存在,而且比较容易收集提炼,也就容易被俄军利用。在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暂且不说俄军有没有办法向爆炸点运送收集与提炼放射性物质的设备,就算能,也没有办法把整个地下水系的水抽出来提炼一遍吧。

如果从效果来看,这还算不上“气象武器”,甚至压根就沾不上边。

降雨只持续了2个小时,随着相对湿度降低,降雨很快就停止了。虽然在这2个小时内的平均降水量超过了500毫米,绝对算得上是特大暴雨,但是降雨范围非常有限,大约仅有10平方千米,所以总降水量也非常有限,根本算不上自然灾害,也不大可能形成较大范围的自然灾害。

换句话说,如果把类似的降雨放到某座城市上空,还不如直接把9颗第五代战术核炸弹投过去。

当然,从目的来看,轰炸取得了圆满成功。

几个轰炸地点的降雨结束前,军情局就调用战略侦察卫星,对轰炸区域进行了初步侦察,以确定是否要让那几架备份的空天战机进行补充轰炸。初步侦察的结果是,目标已经被摧毁,即便进行补充轰炸,也不会造成更大的破坏,对达到目的没有帮助。因此,在起飞后不到2个小时,也就是北京时间29日3点过5分左右,完成了轰炸任务的12架空天战机就转向返航了。大约半个小时后,轰炸地点的降雨逐渐结束,军情局立即调动具备探测核辐射能力的侦察卫星,也就是专门为了《伦敦条约》的核查工作而发射的卫星前往目标上空,探测爆炸区域的辐射水平。结论与之前的一样,几个目标均被彻底摧毁,而且放射性污染区域得到有效控制。

此时,共和国高层的视频电话会议已经结束。

拿到评估报告后,刘晓宾没有急着向裴承毅汇报,反正裴承毅只要求在天亮前收到轰炸的战报。按照他的授意,军情局的技术人员再次让“核查卫星”对轰炸地点进行探查,重新收集了辐射数据,并且对前后两组辐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由此得出一个结论,7处轰炸地点的辐射强度正在减弱,只有2处轰炸地点的辐射强度没有减弱的迹象。也就是说,至少有2处轰炸地点的放射性物质没有向地下渗透,有可能被俄军再利用。让秘书记下这一点之后,刘晓宾特别以特别报告的方式,提醒了总参谋部作战处的高级参谋,让他们在安排后面的作战行动时,重点照顾这2处轰炸地点。

不得不说,刘晓宾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

虽然当时连军情局的一些技术人员都认为多此一举,但是事后证明,俄军确实想利用这2处地点的放射性残留物,如果不是监控到位,而且总参谋部在安排作战行动的时候留了一手,还真有可能让俄军得逞。

到这个时候,已经是北京时间29日5点35分了。

虽然冬天的早晨要来得晚一点,但是刘晓宾知道,裴承毅所说的天亮,一直以夏天为标准,即6点左右,不管天色有没有亮,都算天亮。原因也很简单,作为国家领导人,不管前一天忙到多晚,裴承毅都会在每天5点45分准时起床,在6点之前吃早饭,并且开始一天的工作,清晨6点自然成为了天亮的标准。

作为军情局长,起草战报自然是轻车熟路的事情。

事实上,任何军事部门都有战报的范本,为了便于管理与交流,除了有特殊要求的之外,所有战报都按照范本来写,准确的说,是按照范本的格式来填写具体信息,最多不过在标注栏内做特别说明。

有此便利,刘晓宾只用了20分钟就写好了战报。

秘书帮他接通元首的视频电话时,裴承毅正在吃早饭。为了不让元首尴尬,也为了填饱肚皮,刘晓宾让秘书为他准备了一份早点。当然,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开口就把结果告诉了元首。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