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乱明天下一根钉 > 第一百五十五章 叹息

第一百五十五章 叹息(1 / 2)

 祯元年,六月二十七,傍晚。

塞外就这点好,不管白天多热,晚上都会凉爽下来,绝不会有后世的那种桑那天。陈海平是个称职的父亲,他特别喜欢孩子,尤其是女儿。

陈海平自然没什么重男轻女的想法,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孙茜和丈母娘都非常在意他这个的时候,陈海平更是要表现的一视同仁。而要在这个时代做到一视同仁,那就自然要特别的钟爱女儿。实际上,陈海平也确实是喜欢这个女儿。

女儿小名叫丫丫,陈海平给起的。丫丫才三岁,正是孩子牙牙学语最可爱的时候。

以前,陈海平的心情有所起伏的时候,他总是喜欢一个人到一个僻静的地儿发一会呆,但女儿渐渐长大之后,他身边就多了一个人。

把女儿抱在怀里默想自己的心情,感觉特别好,特别踏实和幸福。

这一刻,陈海平站在青羊谷后山的一道山梁上,沐着夕阳的余晖,怀里抱着女儿,凝神眺望着京师的方向。

七月,还有几天袁崇焕就要进京了。

四月的时候,崇祯皇帝再发惊人之语,他召命袁崇焕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所司敦促上道。

相比前一道打破常规的召命,这一次更不得了。

各省地地方官员分属三大系统。为布正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其最高官长分别为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他们同为封疆大吏。其中。布政使主管民政;按察使掌刑名、风纪、监察、考核官吏等务;都指挥使执掌一省军务。

名义上。以布政使最大。但实际上。他们都相对**。互不统属。为了防止他们互相扯皮。就又由朝廷派下专员管理他们。即为巡抚。

到了万历朝后期。地方上越来越乱。巡抚也搞不定。于是朝廷又派出更高级别地官员下来。即为总督。后又到了天启朝。连总督也搞不定了。于是又派出了比总督级别还高地官员。这就是督师。

换句话说。督师是除了皇帝之外。管辖地方权力最大地官员。而袁崇焕。则是有明一代。权力最大地官员。他一个人手下就管着五六个巡抚。何况还手握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军事力量。

还没见个面。崇祯就给了袁崇焕天大地权力和天大地殊荣。傻子也知道。袁大人这回可真要发达了。

这个时代。能给陈海平带来困扰地事情极少。而就在这极少地事情当中确有一件事非常困扰他。

这件事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袁崇焕。陈海平始终也无法明白,以袁崇焕过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才智,他怎么会犯下如此低级地错误?怎么连起码的政治智商都没有,起码地人情世故都不懂?

陈海平不相信,一个能一手锻造出一支铁血雄狮、会让那么多豪杰壮士舍死忘生跟着他的人会没有智慧?看来一切都只能归结到个性使然,不论是谁,每个人都有一个跃不过去的坎儿。

袁崇焕的个性相当简单,又极其复杂,陈海平觉得,袁崇焕这种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疯子,偏执狂。但是,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不论好坏,他们又有哪一个不是这种疯子?没有这种疯劲,又怎会在各自地领域站上芸众生之巅?

“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驽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予何人哉?直可谓之曰: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也!”

“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也!”

陈海平觉得程本直的这句断语说地真是太好了,实际上,鱼找鱼,虾找虾,豪杰找豪杰,这位程本直也如袁崇焕一般,他也是候赢一类的人。

后世有个狗屁不通的可笑家伙,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来论证袁崇焕是阉党,论据之一是兵部署理部务的左侍郎吕纯如向崇祯皇帝举荐袁崇焕的奏章中写到的一句话。

自在御前会议上,钱龙锡举荐了袁崇焕之后,崇祯又让满朝地官员举荐。而在这时,自然是人人都知道了怎么回事,锦上添花的事儿也自然会有很多人干,这个吕纯如也是其中之一。只是,吕纯如地奏章说的比任何人都好,都中肯,都一针见血,点中了要害。

吕纯如在奏章中写道:“旧辽抚袁崇焕吊孝、建祠二案,即爱崇焕者岂能为之讳,而臣持议必欲朝廷用崇焕者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

‘曾经打过’是简说,完整地意思是有战绩,而那个可笑的蠢货竟然以前半句‘旧辽抚袁崇焕吊孝、建祠二案,即爱崇焕者岂能为之讳’来认定袁崇焕是阉党,但那个猪脑子就不会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这十字评语是多高地评价?古往今来,够上这十字评语的人又有几个?而最可笑的是,阉党中有这样的人吗?如果阉党中有这样的人,那阉党还是阉

此外,还有两个简单的事实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就是这位陪着袁崇焕慷慨赴死的程本直,另一个就是佘家,他们为了袁崇焕守墓守了四百年。

惊天地,泣鬼神,已不足以说明佘家为袁崇焕守墓守了四百年的事,试问一个人格卑劣的人会有那么多人愿为之抛肝弃胆吗?

毫无疑问,袁崇焕是这个人世间曾经燃烧过的最猛烈的一团火!这团火过于猛烈,过于夺目,以致超越了世俗的藩篱,洞穿了久远的时空。

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母年已老家何有,国法难容子不才。

负米当时原可乐,读书今日反为灾。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

这是袁崇焕的《记母》诗。

袁崇焕大孝,却又大不孝。宁远之战,取胜固然是事前准备比较充分,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幸运。袁崇焕把妻儿老母都接到城中,要与之共生死,如果……

离多会少为功名,患难思量悔恨生。室有莱妻呼负负,家无担石累卿卿。当时自矢风云志,今日方深儿女情。作妇更加供子职,死难塞责莫轻生。

这是袁崇焕给妻子的诗。

竞爽曾殇弱一人,何图家祸备艰辛。莫怜非其罪,自信累囚不辱身。上将由来无善死,合家从此好安贫。音书欲穿言难尽,嘱汝高堂有老亲。

这是袁崇焕给兄弟的诗。

这三首诗都是袁崇焕在狱中临死前写下地,真是字字血泪,极为感人,每次读之,陈海平眼底都会有泪光。但感动之余,又有深深的叹息,因为从袁崇焕的诗词里可以看出,袁崇焕至死不悟:上将由来无善死!

唉,“上将由来无善死”是一个袁崇焕;“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的袁崇焕,又是一个袁崇焕。

两个袁崇焕不矛盾,但又怎能不让后人黯然神伤。

“慨慷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功高名主眷,心苦后人知。”

袁崇焕虽至死不悟,但袁崇焕的心苦后人又真的知道吗?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