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必然要坚求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我不敢想过去尝试写关于历史的剧情,没有那个天赋与才气,只能动用着浅陋的笔功来勾勒出我对于这个日子的情意,对历史的情意。
文人墨客是极具国家意识感的,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黄宗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是对于强烈爱国情意的表达。仁人志士总能够顾全大局,敢于舍生取义。吾将上下而求索,为着心中的理念与信仰不懈去搏击,去反抗。义无反顾地把人民救出水深火热的黑暗处境中,让其生命权利得到保护。正是他们的大无畏精神让国民感到无与伦比的获得感与归属感,这并不是多少具体的物质化的利益便能够来实现的,而是表达着最诚恳情意的展现。
我本人非常青睐于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如此豪迈宏旷的构思,如此肺腑真挚的感情表达。必然是其成为经典的因素之一,我求的亦是对事实的真实袒露,而非是将不可见光的事物装饰化。文辞有功底差异,但其表达情意是否诚恳是能够体现人的性情与其他一些情意的。
历史的学习是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的过程。互联网时代下,人的意识被各种事物所干扰但其中的平台载体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影视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助推文化的前进。我不是来数列那些对历史了解较少的人的教化,人不喜欢被作为是教化者与接受者的角色进行一些学习,可能是自发去表达与展现出来的方式来或许会更为成效。
与时俱进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人必须所谨记的指导与实践的行为品质,而并非是对一些前卫性的事物进行了解便是与时俱进的。其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与实践都要体现出更为的进步性与发展性。
变革是贯穿与历史潮流的词汇,亦是先民智慧结晶体现,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方式不能实质性去改变一些事物,而当用更为前行性的理念去尝试可能得到更大的教益。
历史是用来学习与借鉴的对象,能够与之亲切交流,“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与“以史为鉴,可以知交替。”都是通过实践证明的真理性感想,而非是空洞泛化的枯燥理论。
百年前,百年后,历史的车轮还在驱使着。循着历史的趋向,去把握更大的可能性,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并非是将此作为摆设化与形式化的事物,而应该是能够去挖掘出其本质性的教益,对于养育子女大有裨益,懂得判是非之道。
人的觉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性过程,后知后觉的醒悟。但其发展趋势是前进性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车轮亦坚决前行。这个醒悟是需要集群体性的,发扬与提升凝聚感与团体意识。
把握历史的价值,深刻去感受历史的真谛。而非故作高深的模样去高谈阔论,那些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学者可能对实践起到的作用理解有些缺失,但有文人的气韵,又有着历史担当感与使命感是其觉醒带给人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