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大独裁者报告 > 第三百九十一章政变

第三百九十一章政变(1 / 2)

 八五八年八具初二,北京。这一天似乎预示着会有什么大事生,昨天傍晚的时候,西城墙那的一颗活了有几百年的老树忽然轰然倒塌,好在没有伤到什么人?

大家伙都在那悄悄地说,这老树几百年了都好好的,怎么早不倒晚不倒的。偏偏就在这斤,时候到了?不定在那说着什么呢,尤其是在百战军北伐的时候。

还是在傍晚,十几天不知道从哪出现的野狗。居然全都窜到了街上,“汪汪”的叫着,吓得行人谁都不敢上前。闹腾了好半天,一条野狗忽然倒地而亡删

完了。完了,这大清的江山不定会出什么大事呢,居然一天之内出了那么多怪异的事情出来

自从百战军开始北伐以来,京城里就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好消息。不是今天清军吃了一今天大的败仗,就是又丢了几座城池。

尽管满清朝廷竭尽所能封锁着消息,可天知道这些消息是从什么地方传出来的。往往是前线才刚刚生了战斗,转眼之间京师之中就已经知道了。

现在那些北京的人见面问话,可都不是“您吃了吗您吉祥”而是都在那神秘的说着:“知道吗?前个朝廷又吃败仗了,啧啧,不得了啊。好几斤,大将都使了”

“您说哪能不知道呢?知道了!哎,这仗打的成什么样子,再这么下去的话,只怕用不了几天百战军就会打到京师来了”

这些北京普通百姓的对话,每天都一字不漏的传到了马敏中的耳朵里,马敏中对于这的兴趣,似乎远远要比其它任何事情的兴趣更加强烈。

“指挥,康雪烛回来了。”

“哦。是吗?”马敏中回到个置上坐了下来,轻声说道:“好快,居然悄无声息的就回到了京师,怎么样,都去了哪些地方?”

“康雪烛一回来之后,先去了恭亲王那里,然后就进了宫一趟,随后又去了肃顺那里。”

“真是忙碌,现在京师情况如何?”

“平静的很,不过职下想也许很快就有暴风雨来了。”

“是啊。很快就有暴风雨来了。”马敏中微微笑着,请安道员坐了下来:“康雪烛这个人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这一来只怕京师就不会安生一天了”

“指挥。我们在肃顺身边的人传来消息,说是肃顺和几个顾命大臣悄悄商议。要用钩戈故事处死西太后,不过目前还是顾忌一些事情,有些为难而已。指挥,我们应该怎么办?”

钩戈故事是汉武帝杀妃留太子的故事。钩戈夫人是武帝的爱妃,因居住钩戈宫被称作钩戈夫人;因此又传言她美丽异常,降生时手握一枚小玉钩,才把她住的宫殿叫钩戈宫的。武帝宠爱钩戈,晚年欲把她生的爱子弗陵立为太子,又怕主少母壮,母后干预朝政,因此借故杀死,了钩戈夫人。留她的儿子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昭帝徐彻。

“什么也不去做,等!”马敏中请了茶,自己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耐心的等。京师越乱,对咱们就越是有利,闹吧,闹到天翻地覆,闹到腥风血雨。这样也可以让咱们即将到来的大军减少一些攻城的阻碍!”

八月初二,凌晨。

官员们有条不紊的从各自的府上出来,坐上轿子,就和往常一样。慢吞吞的朝着紫禁城的方向过去。

副将卡撒木率领着两千士兵,已经在这等待了整整一个晚上,可整个晚上什么事情也都没有生,一直到了黎明时分,一切也还都是静悄悄的。

卡撒木有些纳闷,中堂大人信誓旦旦地说,康雪烛和他的五百精兵一定会经过这里,可现在都已经这个时候了怎么还是一静也都没有?

打了一个哈欠,在这伏击了整整一个晚上可真的有些累了

“中堂大人,到上朝时间了?”

肃顺整了一下衣衫,走了出去。

所有的恩怨,都会在这一天有斤,了结了

轿子刚刚走了没有毒少远,忽然远处传来了阵阵马蹄之声。

“大胆。谁敢在这个地方骑马!”肃顺勃然大怒,从轿子里伸出头来:“抓。给我把这胆大包天的人抓起来!”

几个戈什哈去了没有多久就转了回来:“中堂。抓不了,是洋人,就是前几天进入北京的那行,叫什么乔尼的英国人。”

“混帐。混帐!”肃顺面色铁青,愤愤不平地说道“这些洋夷也实在太猖狂了些。这里是天子脚下,岂容洋夷撒野?来人,今天我要好好地教刮一下这些洋夷!”

骑在马上过来的的确是英**官乔尼中校,跟在他身后的总有百来洋夷士兵的样子,肃顺铁青着脸走了过去,略拱拱手说道:

“乔尼中校,难道你不知道这里不可以骑马吗?”

“为什么?为什么不可以骑马呢?”乔尼好像显得十分不解,耸了一下肩膀:“对不起,我是真的不知道,如果有什么冒犯的话,我希望能够得到界删生公大臣、六部十卿存养心殿前行然后,奕进至殿内,站于御案左侧,以议政王身份接递奏疏,呈予御览,由皇帝和太后共同阅看。恭亲王参与议政,为两宫皇太后提供决策处理意见。

从这天开始。清政府的最高统治大权,便以这种极为特殊的形式出现,即太后垂帘与亲王议政的联合主政形式出现。

这是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联合动政变,推翻八王赞褒制而产生的新体制。

此前,十月初五日,内阁公布取消肃顺等所定的“棋祥”年号,以“同治”年号代。定以明年为同治元年。“同治”是指两宫太后与皇帝共同治理大清天下之意,而非太后与亲王共同治理天下也。

“棋祥”是赞襄八大臣为新皇帝所拟的年号。当时已铸币、印历,为新君登位祝贺。政变后改年号为“同治”另铸“同治通宝”

皇帝、太后、亲王,都要治理天下,问题就复杂起来。好在当时同治帝年龄尚小。只是个摆设。那“垂帘”与“议政”又是怎样的关?

在皇帝登极大典上,内阁明上谕,公布了统治中枢的主要大事处理程序。第一步。地方大员及军营的折报均先呈两宫太后披览;第二步,交议政王、军机大臣“诈议”后提出意见;第三步,再把议后的文件交太后裁定;第四步,按太后的裁定意见再由军机处拟旨;第五步。再呈请两宫皇太后审正后正式颁。

其实所谓两宫太后,仍主要是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一直是个陪衬和摆设。上述程序已经够复杂了,一份文件递来递去,如果出现分歧,出现争论,争来争去可就麻烦了。肃顺集团是太后和恭王联合推翻的,自然得他们联合实行权力统治和权力分割。

在分割当时的权力时,奕是想多一些得到权力的。但是,他也如同肃顺那样小看了慈禧太后。在推翻肃顺集团之后,她已取得了更大实际的统治和斗争经验,她知道手中无权就要任人宰割?在当初她与肃顺集团拼杀过,最后胜利的是她。但是,没有奕的支持和参加,她绝无成功的可能。所以。她要给恭亲王更多的权力。

但她更知道。如果以为恭亲王会永久那么拥护她,也是天天真了。以后,会有矛盾产生的,说不上会有你死我活的尖锐矛盾产生。

所以,在新的政权出现时,她一定要紧紧地抓住最高统治权,要弄明白“垂帘”和“议政”的关系。她对内阁所上谕中那个程序,她要王公大臣、六部九卿们一起讨论,一定要讨论出垂帘听政的具体章程来。大家都参加讨论,正好也是让朝中大臣们。都知晓垂帘太后手里有多么大的权力。

可是关于如何垂帘,王公大臣们查经翻典,绞尽脑汁,商议再三,也找不出其“章程”来。历史上虽有几个两宫皇太后在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

贤后临朝。如汉朝的和熹后、晋朝的康献后、宋朝的章献后等等,也只是临朝而矣,并未形成章程和制度。恰恰相反,清朝二百多年祖制,是禁止后宫干政的,更无章程可循了。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