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周文安已经是十三岁的翩翩少年郎。
七岁学医到如今已是六个年头,重新点亮了学霸技能的周文安到底是没辜负当初学医时对自己的期待。除了那些晦涩难懂的医书典籍已经被他背个滚瓜烂熟,平时也帮着师傅李老大夫看诊,细心周到,沉稳温润的模样总被戏称一声“小大夫”。要不是李老大夫已经透露出周文安家里亲事一定的消息,周文安家怕是也得不了安稳。
周文安也是暗自庆幸,要不是家里把她和小丫头的亲事早早定下,这些比鸭子还恐怖万分的媒婆大神真的会对他围追堵截,每天定时打卡签到,到他面前说起哪家的姑娘如何如何好之类的。
说起小丫头,周文安怨念更深,自从小丫头家情况横稍有好转之后,便很少让小丫头出门,原因是避嫌。周文安心里暗骂万恶的封建社会,却也不好在自己没有任何能力的情况下去挑战这个时代的规则,只能靠自家小妹来做那传书的鸿雁来沟通交流,然后再商量一下在其他场合怎么偶遇。
怕小丫头和周小妹整日在家无聊,周文安把自己以前给小丫头和周小妹讲在医馆的见闻和一些小故事的习惯保留了下来,只不过将以前讲故事的习惯变成了写故事,到现在七年光阴,小丫头那放稿子的小箱子都换了几个。不过小丫头和周小妹也因此学了无数的字,和间接读了许多本书。
而周家经过这六年的积累家底也翻了几番,周文安琢磨着自己也该去学堂读两年书去镀镀金了,毕竟在他这个年纪已经中了秀才的神童还是有很多的。
于是周文安开始向家里表明自己要去学堂读书的志向,理由是若是有幸中了秀才,家里的田地全部免税。周家现在有将近五十亩良田,每年的税收确实是个大数目,若真能免税,对家里而言真是天大好事。而周父周母觉得周文安又一向聪明懂事努力上进且颇有主意,再加上他这个年纪医术也小有所成,若是真的科考不成,便是继续行医也不算一事无成,更何况家里现今的情况就算,周文安向别人家地主老爷的儿子那样一事无成一辈子收租也是能活下去的,便也不做反对。
对师傅李老大夫这边,周文安不自觉得带了几分辜负了他老人家好意的内疚歉意,于是周文安给出的理由可要比给周父周母冠冕堂皇得多。
周文安:“师傅,文安自拜师以来便牢记师傅教诲,医者仁心,救济世人。然终日行医日夜不停所救不过区区百人,弟子既有幸身为男儿即使不能文定国武安邦,也当竭尽所能为这大好河山尽一份绵薄之力。所以文安想读书求取功名,若有朝一日文安有幸榜上有名得治一方,定兢兢业业,尽己之绵薄之力,兴建学堂教书育人,修建医社广传医理,福泽后世。是以文安今日便忍痛拜别师傅,望师傅悯徒儿薄愿,莫生不争气弟子之气。”
李老大夫叹了一口气道:“罢了,只观你平日学习医理之余仍诵读一些史经文章,我便知你志不在此。只是官场坎坷,你莫要忘记你立下此志之初心。”
周文安闻言不禁心生孺慕,师傅总是向着自己的,再想起六年来两人如父子般亲密无间,一时更是感慨万千,直教人红了眼眶。
拜别了师傅,又交代一下师兄照顾师傅的大小事宜,周文安便回家商量起去学堂读书的事来。
到了这古代对科举关注了周文安才知道,一开始参加的县试府试只是童子试,考中的成为秀才之后才真正成为读书人,才有后面正式参加科举乡试、会试、贡试、殿试的资格进而成为举人进士一类。
村里的的老秀才平时帮孩子取个名字(据说周文安的名字便是他取得,村里的孩子之所以有了像样的名字全是老秀才的功劳),给一些稍微殷实一些的家里启启蒙的还行,真想叫人科举,那还远远不够。关于这点但看他现今年近五十还是秀才便可想而知。
镇上倒有一个稍稍正式得学堂,可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至今是一个秀才童生未出,以至于大部分学子到了一定年龄便到县学进修的,考虑至此,周文安便决定到县学堂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