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此同时,邵州、潭州等地,都上演着这一幕大戏。朝廷的赈灾船粮未到,永州李氏的灾粮已经到了。让原本处于绝望的各地百姓,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不同于永州的是,这些重灾区,就没有永州来得幸运,有以工代赈的举措了,永州的灾粮,那也是要成本的,只能说是能够维稳粮价,让更多的人不饿死,保证秋收。
李伯言做不到舍生取义,只能是这样尽力而为了。当然官粮民运的项目,在荆湖南路拿下了四个州。
岳麓书院也遭受了一场湘江的洗礼。书院之中,倒是没有饿死的情况,能有钱来此读书的,哪一个家底不殷实。
然而这些日子,东风物流快速、高效赈灾的事情,让岳麓书院的师生们一个个都跟哑巴吃黄连一样,有苦说不出。
这简直就是一个无形的耳光,抽打在了他们脸上。
读书为了什么,不就是走上仕途,胸怀天下,施展抱负,匡扶社稷么?
那么面对如此天灾,他们有能做什么?朝廷又准备做什么?
这一切的一切,一个永州的商贾,先做到了。
那么,之前的争辩也好,不甘心也罢,仿佛都已经得到了无声的证明。
或许一月两月的饿不死太多人,但是肯定是要影响夏种秋收的。这样就会是一个恶性循环。而且,就算饿死一个人,那就是罪过,都是无能!
今日南北两斋的学生,都没去讲堂听课。同样的,也没有书院的教习讲课。
为什么?
没脸!
陈淳也好,黄幹也罢,当初受了晦翁点拨,又对道学充满信心的朱门弟子,他们没有脸,再去跟这群年轻的学生讲,我们要修身养性,我们要遵循天理道义。
天理道义,能拯救灾民?
一场思想狂潮,在书院之中掀起。他们是门生,有的并非弟子。那么,如果说追随的脚步错了,还应该在这书院里呆下去吗?
南斋最小的赵葵,目光呆滞地看着手中的这本《大宋经济论》。
他乃衡山人。
衡山,离永州不远。
他拿着包袱,终于下定了决心。
走出南斋的一刹那,黎贵臣正好拿着书,站在院中。
“阿葵,你……”
“山长,我要去追随心中的光明了!告辞!”
黎贵臣面如死灰,手中的书落在地上。
随后,南斋涌来的脚步声,更加多了。
“葵弟,等等你哥!”年长三岁的赵范与黎贵臣擦身而过,不留片叶。
“先生,告辞!”
“告辞!”
南轩除了些沈有开、刘宰等人的亲传弟子,普通门生,纷纷奔走而去。
这一刻,黎贵臣竟然惨白地无话可说……
圣人?光明?
他们这一生追随向往的,究竟又是什么?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