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沈江不到三十岁,几年前以一部《飞扬的青春》一炮而红,在文学圈崭露头角,成为国内新生代的知名作家。他的代表作《飞扬的青春》以少年的视角,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将高中生所面临的懵懂的爱情、高考的压力、与父母的代沟等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抨击了现代的教育体制,被盛赞为现当代青春文学扛鼎之作。
可即便得到如此高的评价,《飞扬的青春》前前后后也不过销售出去30多万册。因此,看到《亮剑》卖得那么好他眼红了,内心也充满了不服。
他首先抨击《亮剑》文笔太差,平铺直叙的,没有体现出文学的艺术性与美感,更是嘲讽道:“只有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水平”。
其次,他抨击李云龙这个主角性格粗鲁,满嘴脏话,不仅抹黑了我军抗战将领的光辉形象,也容易给学生和不谙世事的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最后他抨击张浩不尊重历史,张冠李戴。《亮剑》中山本特工队使用的是M3冲锋枪,事实上M3冲锋枪美国在1944年才研制出来,日本军队不可能在30年代就提前配备等。
沈江最后在文中这样写道:“我实在想不明白,如此漏洞百出、糟糕透顶的一本小说竟然能够畅销。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现代人思想的匮乏跟内心世界的浮躁,也值得更多人去反思……”
另一位文学评论家傅元言辞虽然没有那么激烈,可也认为《亮剑》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可读性强,但一味的追求吸引人的眼球,哗众取宠,深度跟思想性严重不足。建议张浩等积累到足够的人生阅历,充分掌握历史资料后再写类似的作品。
“张浩歌写得不错,可小说就差强人意了。归根到底还是嫩了点,人生阅历跟社会经验不足,自然写不出具有深度的作品!”
“小说固然可以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可还是要尊重历史、严谨细致、处处考究,不能想当然的去写。”
“歌词意境那么美,可怎么写小说了就不注意这个问题了?如果张浩把写歌时对于歌词的推敲和斟酌用在写小说上,肯定比现在要好很多!”
“现在的人,取得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尾巴就翘起来了。长篇小说对于作者驾驭文字的要求更高,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写的。”
……
随着越来越多作家站出来抨击,一时间,《亮剑》似乎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亮剑》被众多知名作家抨击批判之际,《南方周刊》的一篇社论再次将张浩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篇社论出自于国内著名社会学家郎铭之手,他在社论中声称,国家高考办法规定,考生迟到半小时就禁止进入考场。张浩带伤坚持参加高考的精神可嘉,迟到也情有可原,可毕竟还是违反了国家相关规定。这个口子一开,对其他人不公平。他在文中最后写道:“以后再出现各种各样原因迟到的考生,你是让进还是不让进?”
《南方周刊》是国内大型的新闻周报,在国内十余个城市同步印刷,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60万份以上,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被誉为“最坦率和敢说话的报纸”,拥有大量固定的读者群。因此,这篇社论一出,顿时就像是长上翅膀一样传遍了各大新闻媒体,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一部分人认为规定就是规定,既然国家出台了规定,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随意破坏,否则还有何公平可言?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规定是死的,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不懂得变通,就极有可能毁掉一名考生的前途跟命运。
有争议就代表着被关注。新闻媒体对此自然是喜闻乐见,不仅纷纷转载,而且还不断挑起双方观点的激烈碰撞与交锋。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争论愈演愈烈,就连许多教育学家跟社会学家都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央视某栏目甚至还邀请了许多专家学者和民众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辩论中,绝大多数民众都倾向于张浩,认为见义勇为的义举值得大力提倡,绝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专家学者却普遍认为张浩的遭遇固然值得同情,可国家规定在未作出修订之前还是应该要遵守,维护社会最起码的公平。
“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看着电视里衣冠楚楚的专家引经据典的侃侃而谈,沈冰将遥控器摔在沙发上,气呼呼的说道。
“知道他们胡说八道,你还看?”张浩笑呵呵的捡起遥控器,关掉电视,继续埋头在刚送到不久的《亮剑》扉页签上自己的名字。虽然手上的伤还没有完全好,握笔写字还有些费力,可这些书都是要用来送人的,他不想假他人之手。
沈冰侧头问道:“你就一点都不气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