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 > 第三百八十二章 红楼一百三 举重若轻 四

第三百八十二章 红楼一百三 举重若轻 四(1 / 2)

 ““宝琴道:“有了东西,就有偿命的人了。快请琏二哥哥问准了夏家的儿子买砒霜的话,回来好回刑部里的话。””这里道出宝琴儿来,也符合曹雪芹红楼梦里尽量不“捺”下任何一人的心思,宝琴如此话语,其实也在“反应”出王家血脉几乎都有一个伶俐加凌厉的劲儿,这里宝琴有意将丢东西和偿命“结合”起来,“曲解”宝蟾的意思,正是让金桂她妈一时辨不清宝蟾这话实际上是在提醒自己要“冷静”和“清醒”,而更加着急起来,因为以宝琴儿的聪敏,她甚至比宝钗还要更快地知道宝蟾这话中有话,而抢先故意“曲解”宝蟾的妄图“串供”,

““金桂的母亲着了急道:“这宝蟾必是撞见鬼了,混说起来。我们姑娘何尝买过砒霜?要这么说,必是宝蟾药死了的!””这话一说出,便知金桂她妈的“鲁莽”,果然上了宝琴的当,这句话无疑是在逼宝蟾说出实情,

““宝蟾急的乱嚷,说:“别人赖我也罢了,怎么你们也赖起我来呢?”如何?要窝里反了,(xx注:从敌人内部瓦解敌人?)

““你们不是常和姑娘说,叫他别受委屈,闹得他们家破人亡,那时将东西卷包儿一走,再配一个好姑爷。这个话是有的没有?””这话却吓死人,因为这话却是前文中绝对没有也根据前文几乎绝对猜不出来的!这里就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完全根据前文来所谓完全推出八十回后,是不恰当的,只能推出其中一部分,而有其他部分甚至相当部分是后文象这样“突然”冒出来的,目的是达到进一步的之前根本预料不到意想不到的**!这才是真正经典必须要具备的一点!

““金桂的母亲还未及答言,周瑞家的便接口说道:“这是你们家的人说的,还赖什么呢?””周瑞家的很有先见之明,知道金桂她妈要狡辩,所以这里干脆断了她这个“念头”,所谓懒得再和她辨,

““金桂的母亲恨的咬牙切齿的骂宝蟾,说:“我待你不错呀,为什么你倒拿话来葬送我呢?”果然“不错”,刚才还准备诬赖宝蟾,

““回来见了官,我就说是你药死姑娘的!””可见金桂她妈是个大糊涂人,说话根本没有一个“基础”,说到哪算哪,全凭一时意气来用事,作为性格其实也无所谓,只是这里当然便会自己送了自己,自己毁了自己,

““宝蟾气的瞪着眼说:“请太太放了香菱罢,不犯着白害别人,我见官自有我的话。””哈哈,正是如此,宝蟾被金桂她妈所谓一逼再逼,竟是金桂她妈在“逼”着宝蟾将她女儿“招供”出来!而宝蟾这句话却比金桂她妈甚至比金桂都要“明白”或者说有条理得多,也不愧她的名字中有个“宝”字,虽然是以“蟾”结尾,甚至与薛蟠之“蟠”倒是好一对!

““宝钗听出这个话头儿来了,便叫人反倒放开了宝蟾,”说宝钗儿是帅才,这象不象古时元帅招降擒将的招法?

““说:“你原是个爽快人,何苦白冤在里头?你有话,索性说了大家明白,岂不完了事了呢?””这话儿也正说到宝蟾心里,

““宝蟾也怕见官受苦,”这里直接又自己否定前面的“见官自有我的话”,这种“转折”正是“实录”的结果,即“实录”的情节甚至许多甚至相当多甚至几乎全部连曹雪芹本人也无法“控制”的,这是蠢才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甚至想不到的,

““便说:“我们奶奶天天抱怨说:‘我这样人,为什么碰着这个瞎眼的娘,不配给二爷,偏给了这么个混账糊涂行子。”好嘛,一下连薛蟠带她妈,骂了个痛快!曹雪芹对此事的黑色幽默可谓黑色到底!

““要是能够和二爷过一天,死了也是愿意的。’”这话更是无疑是在将已死的金桂进行鞭尸,

““说到那里,便恨香菱。”自然是恨香菱上次坏了她和薛蝌的“好事”,岂知如果香菱不来,她也是不能如意的,但不能怪薛蝌,更不能怪自己,所以当然只能怪香菱,而且必须“全部”怪香菱!这里的新仇再加上之前的旧恨,才会这里要致之于死地,这里当然也可见夏金桂之本质是怎样!

““我起初不理会,”这个“起初不理会”显然是宝蟾在为自己开脱,因为她帮金桂出了不少主意煽了不少的风,而显然宝蟾是知道此时金桂是死无对证,当然便如此为自己开脱,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曹雪芹是如何“实录”的,而且实录也不是说实录就可以实录的,曹雪芹如果不是全面知晓通晓红楼梦中几乎每个人的几乎所有,包括性格背景年龄经历情商智商等等等等,而且知道他们的几乎所有言行会是怎样,如何能写出红楼梦,甚至,如何能开始红楼梦的第一笔?!如果写出来人不象人鬼不象鬼,那叫实录?(xx注:屎录?(外人注:…哈哈,你呀))

““后来看见和香菱好了,我只道是香菱怎么哄转了。”宝蟾此话也有假,宝蟾知道所谓香菱哄得金桂转了是绝对不可能的,说白了也是在为自己之前和金桂一起不待见香菱而辩解,

““不承望昨儿的汤不是好意。””这里宝蟾直接道出汤不是好意,其实事后自己已经想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宝蟾绝对也算是个聪明的,

““金桂的母亲接说道:“越胡说了!若是要药香菱,为什么倒药了自己呢?””正是,这便是其中的最关键,而且隐含了一个重大的“隐患”,甚至曹雪芹都没有写出来,且看下文,

““宝钗便问道:“香菱,昨日你喝汤来着没有?”香菱道:“头几天我病的抬不起头来,奶奶叫我喝汤,我不敢说不喝。刚要扎挣起来,那碗汤已经洒了,倒叫奶奶收拾了个难,我心里很过不去。”这个“洒”有各种原因,可能是以前没怎么端过碗而手被烫了而洒,也可能是心慌而洒,当然,也有可能是突然想到如果这样药死香菱,定会怀疑到自己而故意而洒,所以才有后面的让宝蟾去做汤,而且自己也喝的后文,显然是想祸嫁到宝蟾头上,以一石二鸟,

““昨儿听见叫我喝汤,我喝不下去,没有法儿,正要喝的时候儿,偏又头晕起来。”这里看起来又很象“戏”,但正如“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只是“如”,不可能都有如此戏剧性,但也不可能一点戏剧性都没有,而且这里也是很合逻辑的,因为香菱本来就有病,此时喝不下去完全正常,而心里着急又加上可能强行起床,便自然会造成头晕,

““见宝蟾姐姐端了去。”这个端了去,看似宝蟾“救”了香菱一命,但请看之后宝蟾的解释,便知这件事逻辑之强非同一般甚至非同小可,绝非一般的什么“戏剧化”,以为这一段可以随便写出或者甚至认为如此情节“俗气”的人不妨仔细想一想,便知这其中的难度和奥妙,几乎可以用难上加难甚至奥妙无穷来形容的,如果简单用两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完美”二字,

““我正喜欢,刚合上眼,”这里“正喜欢”,也正是曹雪芹完全“模拟”了当时香菱的心情才能如此“实录”的,否则这“我正喜欢”几乎除了曹雪芹,无第二人能写出!

““奶奶自己喝着汤,叫我尝尝。我便勉强也喝了两口。””这里强调出金桂是先喝了汤,然后让香菱喝另一碗汤,由香菱在这里“轻描淡写”地交待出金桂是何时喝的汤,再结合这件事的其他所有文字和情节,几乎可用鬼斧神工来形容了!

““宝蟾不待说完便道:“是了!我老实说罢。”经香菱一说,宝蟾再结合自己所知所为,此时也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如此“三曹对证”而“对”出此事的最终结果来,请问还有第二人能写得出来吗?

““昨儿奶奶叫我做两碗汤,说是和香菱同喝。”几乎很显然,金桂此举是想毒死香菱,再嫁祸于宝蟾,而为什么在文中没有提及出来呢?一个是金桂已死,她不能说话,另外,其余人也不可能再说这些所谓“节外生枝”话,而宝钗宝琴等如果心里已经猜出是怎么回事,这样的心理活动也几乎完全“没有必要”写在文中,而聪明的看官,自然能从这样的文字中推论出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也就是曹雪芹的文中几乎到了“多一字则繁,少一字则废”的程度的原因!

““我气不过,心里想着:香菱那里配我做汤给他喝呢?我故意的一碗里头多抓了一把盐,记了暗记儿,原想给香菱喝的。”这大概叫恶恶得善,毒毒相克,而且“香菱那里配我做汤给他喝呢?”的理由相当充分,也足见曹雪芹功力深厚,远非大量的小丑滥鬼能相比的,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