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 > 第530章 梦回一 彻悟 八

第530章 梦回一 彻悟 八(1 / 2)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霄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甲戌侧批:妙祸起也。此因事而命名。】”这个“妙”字实在扎眼,红楼梦真正的妙的地方数不可数到无数,深不可测到几乎无限,而脂爷的妙实在叫得苍白

(外人注:我喜欢大花猫的“妙妙”叫,嘿嘿(大白纸注:嘻嘻,天天都想妙,天天都要爱(外人注:额,太甜蜜不好注:怎么,你忌妒了啊(外人注:说什么注:哈哈

而后面的“此因事而命名”却很中肯,即谐音除了代表书中某种意思意境外,除了代表某人的命运及性格外,还能以即将发生的事作为谐音,这也可以作为更多探知红楼梦情节的依据,尤其是对八十回后,

““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霍启作为事件的谐音,便在此出现一次,

““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皆无。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这里足见甄士隐夫妇都是极善和极正常的人,

““【甲戌眉批: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此等傻批,不知所谓,

““蒙侧批:天下作子弟的,看了想去。】”这个蒙批作为红楼爱好者还是正常人,这个意思当然是说父母关心担心子女的程度,因此子女在与父母交往以及自己处理事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分寸和小心,

““看看的一月,士隐先就得了一病,当时封氏孺人也因思女构疾,日日请医疗治。”此处恐怕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的第一个悲剧,而第一个悲剧就悲到如此似乎彻底,其实敏感的看官应该已经见识到红楼梦写红楼梦的悲剧的极坚定的决心和极强大的力量以及极真实的程度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甲戌侧批:土俗人风。蒙侧批:交竹滑溜婉转。】”这里批“土俗人风”也象是曹批,即曹雪芹恐怕在这里暗示红楼梦中的如风俗等都是极其写实的,同时,恐怕曹雪芹也是想在红楼梦告诉众人一个真实的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文风俗,因为曹雪芹恐怕从当时和以往的所有文字包括小说中都看不出多少真实的当时和以往的真实社会现状来,

““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这里有两个词有些“醒目”,一个即“火焰山”,这几乎直接来自《西游记》,其实,虽然曹雪芹对西游记评价不会太高,但曹雪芹对西游记其实是认可的,而且恐怕对吴承恩也是有一定赞赏的,

而不少人说《》是《红楼梦》的重要参考,但令这些人失望的是,曹雪芹恐怕对《》是持完全相反的态度

甚至可能《》是促使曹雪芹要写《红楼梦》的原因之一,虽然这个原因只是一万个原因之一,而且是最不重要的最后几个原因之一,

因此,《》恐怕只能归于《红楼梦》这第一回之前说的那些“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yin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

而且红楼梦比较注重写一些社会现状和人文风俗,也是要更真实的展示当时或之前的真实社会的这些人文和风俗,

而要说得更明白更“通俗”一点的话,《》的本质是更接近“动物”和各种“发泄”的小说,而《红楼梦》才是写有智商、有情商、有思想、有精神、有境界的“人”和全方面都真正真实深刻甚至真实深刻到极点的小说

这里第二个词便是“军民来救”,这恐怕也是一种当时的社会现实,

““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这里甄家已显败象,

““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这里也隐含当时的社会现实,即有灾便有盗,而且是“峰”起,足见当时的地方和朝廷对赈灾的极其不得力,这里隐含的当然就是当时的地方和朝廷对老百姓特别是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几乎是不怎么管怎么问的,因为他们就如同贾雨村一样,只顾自己甚至还来不及了,

而“官兵剿捕”的另一个意思恐怕是意味着这样的事如果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恐怕就不是“官兵剿捕”这么简单和容易了而之后的太平天国就当然是这样的总爆发

恐怕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悲剧的同时,已经预见了之后清朝的种种悲剧

““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甄士隐不知道,他的悲剧其实这个时候才进行到了一半,

““他岳丈名唤封肃,【蒙双行夹批:风俗。】”这个“蒙批”倒是不罗嗦,

““本贯大如州人氏,【甲戌眉批:托言大概如此之风俗也。】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这恐怕正是当时的“风俗”,也是很多时候包括现代的“风俗”之一,

““【甲戌侧批:所以大概之人情如是,风俗如是也。蒙侧批:大都不过如此。】”这两段批虽然仍没有多少亮点,但“蒙批”到“大都不过如此”却评得是到位的,和蒙批的真正水准还是比较相符的,

““幸而【蒙侧批:若非“幸而“,则有不留之意。】”哈哈,恐怕这“蒙批”也受过甚至深受如此“风俗”之害,因此似乎对这封肃所为颇为“侧目”(外人注:嘿嘿,其实,相当多的人甚至绝大多数的人都或多或少受过此等“风俗”的待遇和影响),

““士隐还有折变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封肃已经属于“风俗”中比较恶劣的了,即不但嫌弃甄士隐,而且竟然还趁火打劫,还是对自己的女婿打劫,这里几句话便写出一个葛朗台,

““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甄士隐毫无戒心,这也是造成他最后悲剧的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决定性原因当然还是当时的“风俗”

““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这便尽显“风俗”和封肃的“恶毒”之处如果真是好吃懒做天天玩当然批得对,但甄士隐是这样的人吗?就象之前恶脂暗污曹雪芹“赖账”一样,与封肃都是属于令人极其生厌的人当然,恶脂已经不只是令人极其生厌,而是极恶毒了

““【甲戌侧批:此等人何多之极。】”哈哈,这批者肯定是也深受或亲眼见过亲耳听过类似的人此批与之前的两处“蒙侧批”的人几乎同出一辙,

““等语。士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甄士隐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后悔得太迟,如果他早看出封肃是这样的人,而且当初就不投封肃,完全依靠自己或找对人,便不会有之后的连续的悲剧

““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这都是极其真实的某种人生的“进程”曹雪芹几句话便几乎写尽甄士隐以及与其类似的人的一生

““【蒙侧批:几几乎。世人则不能止于几几乎,可悲观至此,不……】(按:以下缺去。)”,哈哈,此蒙侧批肯定是与甄士隐有同样遭遇所以之前才说过蒙批虽然只批到第一层的程度,但本心是善的,是个红楼梦的标准的爱好者,但正因为他具备第一层的能力,他受之前的脂批“幻”的蛊惑也是明显的,

““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这里“拄了拐杖挣挫”其实尽显苍凉蒙批如果想达到第二层的境界,这里应该来批一批才是

““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自然是梦成真,将所有这些“织”成一个如此繁妙的第一回,这都是极妙的写法,非曹雪芹不能想出和写出的

““道是: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哈哈,这些其实都简洁易懂,但内涵可谓极其深刻,认真从心去看去领会的人恐怕至少当时会“打动”甚至“打通”某些甚至相当多的慧根领会得越多打动和打通的就会越多这便是曹雪芹的厉害之处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