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都市言情 > 穿越之茶言观色 >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一抒胸臆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一抒胸臆(1 / 2)

 第一百一十三章一抒胸臆

(感谢斯渔投的粉红票。(顶点小说手打小说)还有哪位亲手里有粉红和推荐票的。投给泠水吧!‵(*^﹏^*)′)

“听说这南昌有座梅岭,不知离这儿远么?”刘青转头问朱安。

“回刘姑娘,梅岭离这儿不远,骑马向西大约一柱香的功夫便到。”朱安态度极为恭敬。

“王爷可有时间陪我一游?”刘青对朱权笑道,她希望朱权能走出去,散散心。看到朱权的处境和苦闷,她忽然为自己这南昌一行感到幸运。

中国茶史上历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在唐之前,盛行的是煮茶法,就是葱、姜、橘皮等加盐一起煮;唐时流行煎茶法,把饼茶烤后碾碎再筛过,水一沸时加盐,二沸时舀一瓢出来,加入茶末搅匀,水三沸时把瓢里的水倒回去,停火,形成茶沫,最后酌盏分茶;宋时流行张宇初老道行的点茶法;元朝时香料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被摒弃,“玉磨末茶一匙,入碗内研匀。百沸汤点之”,在饮茶方式和革新上为后世打下了基础。

而饮茶风尚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变革的,是明朝。这时候,宋元时期“全民皆斗”的斗茶之风已衰退,穷工极巧的饼茶被散茶所代替,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

而对饮茶方式的变革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明朝的宁王朱权。他最早提倡饮茶方式从简,并且在实际操作上改革了传统的茶具和茶艺。他简化了茶器,摒弃了古人崇尚的金银制品,追求自然、简朴的石、竹等自然之物,对茶的要求,也是以叶茶之最。

而现在,刘青有幸穿越明朝,有幸认识朱权,有幸能亲眼目睹朱权这个历史上对茶有重要意义的人,慢慢爱上茶、研究茶的过程。这对于一心喜爱茶文化的刘青来说,那感觉就跟现代时追星族能近距离接触自己倾慕的明星一样。

所以现在在确认了朱权对她没有伤害之心之后,她对于在宁王府住上几天倒也不再排斥。

“现在?你旅途劳顿,还是明日再去吧。”朱权道。

“我一点都不累。现在还是中午呢,这梅岭又不远,上山走走正合适。”

“那走罢!”朱权倒也干脆,说完便站了起来,朝院门走去。刚走了几步,他停了停脚步,回头看刘青已跟来,才缓步前行。

出了院门,朱六几人跟了上来。小六子向朱权施了一礼道:“奴才去叫人备马。”飞也似的跑了。

待他们走出大门口。已有几匹马和一大群人站在门口候着了。

“朱义,你过来。”朱权唤着。

一个面相精明的中年人跑上前来,给朱权施了一礼。朱权对刘青道:“这是我王府大管家,名叫朱义,有什么事尽管差人找他。”又对朱义吩咐道:“这位刘青刘公子是本王的救命恩人,须得尽心伺候,不得有丝毫怠慢。”

“是。朱义见过刘公子,公子大恩,宁王府全府上下莫不感激涕零。”朱义恭敬地跪下,给刘青行了一个大礼。

刘青忙把他扶起来,对这古人动不动就下跪的习惯无可奈何。

朱权、刘青、朱安、朱义再加上朱六几位共十人,骑着马浩浩荡荡地朝西而去。到了山下,把马栓好,留朱十一、朱十二看马,其余八人拾级而上。

梅岭位于南昌西郊十五公里处,在江南最大的“飞来峰”上。原名飞鸿山,早在汉朝初年,就辟有驿道。西汉末年,南昌县尉梅福为抵制王莽专政,退隐西郊飞鸿山。后人纪念他的高风亮节,在岭上建梅仙坛。岭下建梅仙观,改飞鸿山为梅岭。又因位于南昌城西,又名西山。梅岭西临鄱阳湖,北与庐山对峙,方圆一百五十平方公里,是中国古典音律和道教净明宗的发源地。它以峰峦之旖旎,溪漳之蜿蜒,谷壑之幽深,岩石之突兀,云雾之缠绕,风光之掩映,组成了梅岭“翠、幽、俊、奇”的特色,素有“小庐山”之称。自古以来,“洪崖丹井“、“西山秋翠”、“铜源三群”(瀑布群、梯田群、水碓群),就是文人骚客争相题咏的著名景观。

朱权被押送到南昌后,便经历了庐山之祸,从祁门回来后又借酒浇愁闭门不出,对南昌这地方连东南西北都还分不清。

朱义作为大管家,主要业务就是管理王爷之大小事,对当地的各种情况自要了解清楚、烂熟于心,以备王爷随时相问。此时朱义一边爬山,一边介绍梅岭。朱义虽已四十多岁,但爬起山来并不输于朱六等人,气不喘、腿不抖;而且一路走来,梅岭由来,各处景点传说,信手拈来,无不生动详实,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最新小说: 人生何处不春天 苟在末日魔道成圣 穿越:我靠空间娇养了病娇魏王 四合院之贾东旭的逆袭 豪门第一新妻:hi,老公大人 日月星事务所 隐龙令 盖世医神 高手下山:我不当赘婿 诱吻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