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原因么,张辽是外姓,非是嫡亲宗室,在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族亲大将在的情况之下,本来就不该轮到他张辽升官。
说到这关内侯、关外侯,其实就是以函谷关为基准,在内的是关内侯,在关东侧的就是关外侯。
秦起陇西,又汉袭秦制,也因此,这关内侯、关外侯之别,并非是以后人目光所看到的关内、关外。
在战国七雄争霸之时,秦以陇西为中心,函谷关之东被秦人唤为关东,而关内、关外之别就是由此而来。
不管是关内侯、关外侯,还是关羽的汉寿亭侯,前期有些可算有些实际利益,而等到曹丕上位,颁布“十爵”之后,那都只能算虚封,并没有真正的封地,也没有租税收入。
曹魏黄初三年制定爵位等次,分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与都乡侯、亭侯与都亭侯、关内侯共十等爵。
这样的格局其实一直延续到后世,就再也没有被改变过。
之后有些朝代镇守一方的将军、提督做大,不把皇帝小儿、老儿放在眼里,那实际上就是出了大问题,已经日薄西山,就如眼前的汉末境像一般,到了要更换朝代的时候了。
…
之前罢,袁术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既然历史走向是这样的,他原来也没有什么大的意愿去改变。
制度,说到底绝非是一个王朝兴衰的关键,关键只在于一点,那就是人心。
人心向公,则天下为公。
而人心向私,则各个心怀鬼胎,不满且处处嫉妒、刁难他人,除非是那些阿谀奉承之辈,假君子、真小人,不然何以立足朝堂?
换而言之,就是好人也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上行下效,古有楚王好细腰,故有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之事。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啊,楚共王的次子,杀了侄儿楚郏敖自立,即王位后改名虔,自立为楚国国君,春秋时代有名的穷奢极欲、昏暴之君楚灵王,喜欢男子有纤细的腰身。
因此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
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
结果如何呢?
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
制度只是一把刀而已,好人拿在手里会护佑族人,而坏人则会干出一些丧尽天良的事情来。
正义得不到伸张,公平得不到维护…
没有了上升的渠道,平民百姓就会像狂风暴雨来临之时的垫脚石,在背负托着金字塔尖的那一批的同时,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就会堵塞住泄洪的孔道,而后把全体都葬送在滔天巨浪之中!
孔圣二十一世孙,孔融的两个儿子,就在曹操抄家的时候说过“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