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字里行间都用小楷写着一些自己的体会与见闻。</p>
“此书为太祖所修,其目的为教导进士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官员。”</p>
看出皇帝的好奇,周应秋弯腰拱手道。</p>
“好,好,好。”</p>
翻看了几页之后,朱由校不得不感叹道。</p>
“得此物,胜似千金啊。”</p>
朱元璋给后人留下的好东西太多了。</p>
一本《皇明祖训》,这是教导皇帝的。</p>
一本《到任须知》,这是教导新科进士的。</p>
科举取士,从隋唐发家,赵宋成熟,到了明朝,已经成为了朝廷选官的主流方式。</p>
而且,明朝的进士,但凡考中的,多数上手就是一地父母官。</p>
而用屁股想想都知道,一县之中的政务是何等的繁杂。</p>
县衙里无数的胥吏、境中士绅大户,这些人连接成一道道密密麻麻的利益链条。</p>
其间的钩心斗角又是何等的云谲波诡。</p>
这些东西,岂是一个初来乍到的书生能搞定的?</p>
朱元璋没有将自己选出来的这些新科进士当做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是将他们看作是一群初出茅庐的菜鸟。</p>
这些个新科老爷,从本质上说,那就是个個书生。</p>
前日还是一书生,今朝就做上了一地父母,那如何才能胜任呢?</p>
而朱元璋又是一个非常体恤民间疾苦的皇帝,他也怕自己选出来的进士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那到时候倒霉的可就是一县的百姓了。</p>
所以,他就召集了一批老吏和朝中能臣,着手修订了这么一本《到任须知》,专门发给新科之进士,这就是大明朝地方官的规范性法令。</p>
《到任须知》这东西,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教导那些刚刚科举取官的新科老爷们,如何才能做一个官,做一个好官。</p>
在这本书中,详细的列举了地方官应办理的事务有三十一条,称为“为官之机要”。</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