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也不全是坏事,尺寸没放大太多,就还有余力加大射角以提升射程,甚至还能稍稍增加一点******的数量,这些也都是很有意义的。
主炮加大口径、提高初速之后,穿甲弹的穿深必然水涨船高,但这是否足够了呢?要知道,李晖设计这款新式战舰的假想敌可是威严级战列舰,后者的水线装甲是厚达9英寸(229mm)的哈维镍钢装甲,而根据日俄战争中的实战表现来看,180mm的哈维镍钢装甲就能完全免疫40倍径305mm巨炮的攻击啊!
但结论却是足够了,李晖敢夸这样的海口,自然是因为系统给出的评估数据。经过无数事实的验证之后,李晖现在对其已经充分信任。
更重要的是,长江口一战中210mm的主炮就能击穿102mm厚度的哈维镍钢装甲,这个效率其实已经大大超越了历史上日俄战争中的穿甲弹,有了这样的实例为证,李晖自然是信心十足。
至于其中的原理,李晖仔细比较了日俄穿甲弹与自己设计的穿甲弹的差异之后,也已经基本给弄明白了。
由于系统科技的研究进度所限,在结构上,李晖设计的穿甲弹与日俄战争中双方所用的并无根本性的差异,弹体材质更好一点对穿甲能力有些帮助,但程度十分有限,真正区别大的应该是炮弹装药不同,历史上毛子用的是火棉、而鬼子用的是苦味酸,都是高敏感度炸药,而李晖设计的穿甲弹内所装的却是比较钝感的银色炸药。
“问题应该就出在这里。”,李晖发现这一点后,顿时想起了穿越前看过的英国皇家海军1915年炮术手册,里面提到采用苦味酸装药的穿甲弹实际穿深只有采用黑火药的同型穿甲弹的不到四分之三,虽然那说的是被帽穿甲弹,但其中的原理对于无被帽的穿甲弹应该也同样适用。
与战前测试得出的穿深数据相比,日俄海战中穿甲弹撑死了也就能够打出五六成的穿深,这个差异未免太大,让当时各国海军的技术人员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很后来才搞明白。
其实这是因为测试时为了更好地观察,穿甲弹内的炸药都换成了沙子或者盐块,而在实战中,穿甲弹内是有炸药的,在穿透敌舰装甲的过程中受到挤压和摩擦后,炸药不等引信激发就会提前引爆,使得穿甲弹根本打不出理论上的穿深。穿甲弹所装的炸药越少、炸药类型越钝感,早炸就出现得越晚,实战中的穿深也就越接近于理论值,当然太钝感也不行,要是到了引信都没法引爆的程度,那还不如直接用实心弹呢!
银色炸药加入了大量铝粉,因此极为钝感,远非苦味酸和黑火药可以相比,以之为装药的穿甲弹在实战中甚至可以打出相当于理论值七八成的穿深,可以确保在4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威严级9英寸厚的水线主装甲带(入射角的影响已经算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