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日本毕竟体量远比中国小得多,甲午战败时明治维新又尚未最终完成,连全民义务教育都未实现,几十年里普及教育的成果也就这么大了,很难再挖出多少潜力。
尤其是几百万受教育人口的外流又导致日本国内的教育工作大受影响,再加上国内矿山等战略性产业部门也都需要不少技工,日本已经很难再输出多少受过近代教育的年轻人了。于是,普通技工的数量增长停滞,也就成为了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说起来,这些年里军队倒是培养了很多高小、甚至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基层军官,可是中国军队那么大的规模摆着呢,自己都不够用,想要大规模转业,至少目前是绝无可能的。
考虑到强敌环伺,李晖不可能放慢工业发展的步伐来等待教育跟上,只能采取不平衡发展的策略,优先发展那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主要是重工业),其本身需要普通技工数量较少,上游的原料生产对工人文化素质的要求又低,很多工作连文盲都可以学会,全都契合中国的现状。至于那么多的大宗物资生产出来后如何消化,中国几乎还是一张白纸的基础建设不就是最大的市场吗?
这种发展模式最大的困难就是需要很多中高端人才和海量的资金,前者有好几万生化兵技师和这些年里他们带出来的二十多万学徒(其中已经有一万多人成为6级以上技工,数千人成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也有上百人。),已经进入良性的循环,基本上不必担心。
至于后者,中国虽然才刚刚实现温饱,但由于无以伦比的恐怖体量、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优势和越来越多的垄断性特有商品所带来的暴利,共和国政府无疑却是世界上最有钱的政府,又有系统科技(由于盘子大了,系统的生产功能对工业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日趋减小,先进科技的帮助反倒因此凸显了出来。)的支持,至少有能力长期维持15%以上工业增长率所需的投资力度,这如果对外公开,绝对会吓坏整个西方。
要知道,即使是在十年萧条之前,即使是工业发展最快的美国,年均工业增长率也就5%不到,与之相比,增长率至少也有15%是什么概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