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权倾大明 > 第十一章 党同伐异(下)

第十一章 党同伐异(下)(1 / 2)

 一帮子靖难功臣对纪纲的不满,王千军可以理解。朝堂之上,一向喜欢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权力就那么多,想要的权力的人挤慢朝堂,只有踩着别人的身子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唐、宋、明党争不断,汉人是出了名的喜欢内斗。

自从永乐皇帝登基以来,朝堂之上就笼统地分为两派,靖难功臣一派与建文旧臣一派,靖难功臣以武将功勋为主,建文旧臣以文官为主,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明显是靖难功臣一派压倒建文旧臣一派,武将压倒文官!

但是,因为治国需要文官,永乐帝也逐渐提拔了很多建文旧臣一派的文官在自己身边,有点疏远武将的意思。但靖难功臣们都相信,对于那些建文旧臣,永乐帝最信任的还是他们这些跟随永乐帝出生入死的靖难功臣。建文旧臣也十分清楚永乐帝对他们的不信任,所以这些文官又将目标转到了仁厚的太子这边,将压倒武将的希望都押在了太子身上。也因为这样,靖难功臣们越来越不喜欢太子,继续向他们的战友汉王靠拢。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政治上押错宝的结果可是会把所有的政治前途都输光了,历史上的汉王失败了,也连累一帮子靖难功臣得不到新君的信任。而且王千军的态度也很明确,太子倒台,汉王继位,这对大明的未来没有一点好处,因为永乐帝死后留下的是一个疲惫的大明,一个需要一段时间休养生息的大明。

这些都是后话,王千军继续分析着目前的朝局。其实靖难功臣内部也不团结,光是为了支持太子还是支持汉王这个问题就让靖难功臣的内部出现了分化,其中以兵部尚书金忠为首的一派也是支持太子的,而金忠的身后是永乐帝最信任的两大谋士,道衍与袁珙!

出了立储之争外,靖难功臣也分北平一派与后进一派。所谓的北平一派就是最早跟随燕王靖难的一群人,这些人都是跟随燕王就藩的将士,大部分人也都是北平府人。靖难之役三年,整个北平府为燕王提供了十几万的壮丁,燕王的两次大败,整座北平城家家户户竖起招魂幡,披麻戴孝的孤儿寡妇比比皆是,凄惨的哀嚎和啼哭此起彼伏,昼夜不息。

可是,北平府的百姓们,将士们并没有怨恨燕王,他们恨的是南兵,恨的是朝廷内的奸臣,恨的是建文帝。儿子死了,父亲上战场;父亲死了,幼子上战场;哥哥死了,弟弟上战场;如果家里的男人死光了,剩下的女人也会上战场,为战死的男人复仇。

靠着北平府百姓与将士的全力支持,燕王终于击败了建文帝,成为了永乐帝。永乐元年北平府正是改名为顺天府,北平城改为北京城。这个无上的荣耀让靖难功臣们中的北平一派无比自豪,也就更加看不起后进一派,所谓的后进一派也就是后面才加入燕王的军队的一帮人。这些人中,有在靖难之役中主动投军的,也是望风而降的,也有被燕王亲自说服的,更有被燕军打败被俘,然后才投降燕王的。总之,这些后面加入的人,在北平一派的人眼中,都是一群贪生怕死的投机之徒,只有这些最初跟随永乐帝南征北讨的靖难功臣才能称为真正的功臣,而北平一派的领袖,也是靖难功臣的领袖就是靖难第一功臣,太子太师淇国公丘福。

纪纲正是后进一派的人。纪纲,临邑人。建文二年,燕王率领大军与建文帝五十万大军激战于德州以北,建文帝的护**战败南逃,燕王攻破德州城。五月,燕王率领二十万铁骑路经临邑,在临邑东北二十多里处演练骑兵,宿安人纪纲与同乡穆肃结伴投军,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自愿跟随燕王效命。燕王喜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收为帐下亲兵。

这样的资历怎么看,北平一派都认为纪纲这个人是个投机之徒,可偏偏就是这样的投机者,如今成了永乐帝身边的红人,升为锦衣卫指挥使,典亲军并掌诏狱。锦衣卫是干什么的,就是监视朝廷大臣与天下百姓的特务机构,被一个外来者监视,如同一把利刃悬在头顶,谁会开心,谁会甘愿受人威胁,王丛云的好兄弟们当然会不满。

所有人都认为永乐帝受纪纲这个小人给蒙蔽了,可实际上,王千军觉得这就是永乐帝要的效果。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争霸中,为了监视他的那些好兄弟们,故意重用陈平这个外来人。忠心耿耿跟随刘邦的将领们,越是重伤陈平,刘邦越是信任和提拔陈平,为的就是让他手下的将领知道,陈平这个人跟他们不是一条心,有陈平监视着所有的将领,想要谋反的人也就要小心一点了。

这是先例,也是帝王的用人之道。如果锦衣卫指挥使也是北平一派的靖难功臣,那永乐帝就真成瞎子跟聋子了。当然,也不能让锦衣卫一家独大,所以才有魏岳这样的内侍宦官出现,日后才有东厂的建立。只是,有一点永乐帝还是失算了,他小看了纪纲的野心,也小看了锦衣卫与东厂对后世的影响。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