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号很简单就定下来了,赵国,因为赵抗本来就是南宋的赵王,再说他也一直为当初赵国的灭亡而遗憾,现在他要靠自己的努力让赵国威震四海。接下来的日子里,赵抗开始考虑国家的各项制度和政权结构之类的问题,这令他相当头大。
在官职设置上,他打算开辟一条新路,传统的三省六部制度,部门职能重叠,浪费人力,而且名称不够浅显,不方便老百姓记忆和理解。赵国的新体制则是这样,赵抗为国王,下面是各部大臣,总共设有海军大臣、陆军大臣、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农工大臣和监察大臣,而极其重要的情报部门则埋藏在暗影之中,只受赵抗的调遣。
各大臣的职责很明确,军方那两个一看名字就明白;财政大臣权力极大,除了管理税收以外,还负责各种官府专营行业;农工大臣则负责垦荒和建设事宜,还兼管赈灾;外交大臣权力最小,他负责与各国的邦交及各种仪式,但赵抗是最讨厌仪式的,所以监察大臣负责所有大臣的绩效考核工作,并且有弹劾之权,不但可以弹劾大臣,甚至可以指出赵抗本人的过失。当然,指斥赵抗本人的过失是有次数限制的,一个月只能进行一次,赵抗这么做是既想有人提醒自己,又怕被烦得不行。
以上六个大臣组成内阁,一般的决策都由内阁讨论,有四票赞成,提案即获得通过,如果出现三对三的情况再上报赵抗圣裁。内阁六大臣中军方占据两席,明确表明了赵国的战国性质,军方的地位相当高。虽然这正是赵抗的本意,但他也不愿意出现权力失衡的情况,所以出任海军大臣和陆军大臣之人,必须放下手中的兵权,两位大臣与赵抗一起组成总参谋部,负责一切与战争有关的决策。
在赵抗最初的计划中,内阁之上还有丞相一职,可是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先空着,赵抗打算等正式建国后再发布求贤令,看看有没合适的人选。赵抗选择官员的原则是宁缺毋滥,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就自己兼任。至于最重要的人事权,赵抗将它分到各大臣手中,而任免地方官的权力则暂时留在赵抗手中,有丞相后则会移交到丞相手中。
关于各大臣的人选,赵抗很是头痛,海军大臣与陆军大臣对战斗经验的要求一般,军事理论水平高就行,但手下诸将都是实战派的,理论水平一般。最后赵抗思前想后,决定任命原近卫军弩兵团团长李天佑为陆军大臣,主要是因为他的冷静和理智。海军大臣就一直没有太好的人选,赵抗只能暂时由自己兼任,其实郑南臣的事情赵抗听到后,也一度有让他做海军大臣的想法,但是名将显然更加重要,于是赵抗就把这个念头搁下了。
财政大臣和农工大臣由相璋一人兼任,这其实也是对当初组织成员的一项补偿。毕竟当初的五人如今只剩三人,陆仁一来忙于研究不任事,二来他的身体何况即使如此,相璋的权力还是不如以前的。外交大臣和监察大臣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赵抗打算公开求贤。这些大臣都算是文职人员,基本俸禄和待遇要明显高于军官,但是军人是有功勋和斩首收入的,所以实际上还是军官更高。这是比较合理的,毕竟他们可是要冒生命危险的,而赵抗又禁止官兵私自分配战利品。
接着就是功臣的封赏升调了,近卫军三大部分打散重编,不再分骑兵、步兵和弩兵,要求每个士兵都必须是全能,近卫军同时改名为近卫师,江晨星升为近卫师师长,孙大鹏为副师长,兼任一团团长。
而原来的步兵师则打散重组,将那些从解放奴隶和被掳壮丁中精选出的士兵充实其中,数量达到了二十万,并将在随后的训练中进一步精编,最后保持在八万到十万的规模,改称为第一军,由赵抗自己任军长。下辖三个师,莫问升为第三师的师长,但其实是赵抗因为他的来历晦涩不明,对其有些不放心,所以将其调离近卫师以防万一。“黑狼”骑兵师本身编制不变,隶属于全部由胡人组成的第二军,也由赵抗任军长,而阿尔的外籍兵团,在编制上也隶属于第二军。
由于郑南臣表现出了指挥海战的卓越才能,而赵国是海洋国家,海军的地位要高于陆军,赵抗权衡之下,还是将其调到了海军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