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办纺织厂之前,张謇曾经得到过汉阳兵工厂督办盛宣怀和江宁布政使桂松庆的口头承诺,他们承诺说如果张謇的纺织厂机器到位,他们愿意各出十万元入股投资。可是当张謇将纺织厂的架子建好之后,急切需要钱的时候,这两人一个称病一个装疯卖傻,不理会张謇的数次请求。
绝望之下,张謇四处筹款,但杯水车薪,而前提投入的欠款却利滚利越滚越大,张謇无奈之下北上寻找老师翁同龢帮助,能否再户部打一打关系借款,毕竟翁同龢曾经担任户部尚书。
可惜如今老师翁同龢又被赶出京城了,所以如今的张謇当真是急得心如火焚一般,就连身上携带的银子都不够了。
曹跃听了他的介绍,心中大笑不已,未来赫赫有名的大生纺织厂啊,民国最大的纺织厂,中国纺织企业的龙头,如今居然缺钱。机会,这就是机会,抓住机会,不说别的,一股原始股在十年之后会飞涨一千倍。所以曹跃立即问道:“张翰林,你现在需要多少钱?”
“二十万两。”张謇倒是没说实话,他实际上只需要十五万两就足够了。
曹跃挠了挠头,二十万两的确是多,他这次北上京师准备了二十万两,但先前贿赂李莲英五万两,再加上其他的花销,身上还剩下十四万两,不知道接下来还哪里需要用钱了,所以曹跃不敢都拿出来投资。曹跃试探地问道:“若是我出二十万两,能占多少股份?”
张謇惊讶道:“你出二十万两?你有二十万两?”
“是。”曹跃微笑着撒谎道,脸上带着真诚和自信,让张謇不由得相信他真有二十万两银子。
现在张謇需要钱都需要疯了,他明知道曹跃的身份,西北军阀,想了想咬牙切齿地说道:“两成,只有两成。”
曹跃摇着头叹了口气,说:“那算了,算了,二十万两只占两成股份,我还不如投资放高利贷。张翰林,你觉得我放高利贷会有收不回银子的为难之处吗?”
张謇无奈地苦笑起来,曹跃作为陕西新军的统领,当然不会收不回银子成为死账,也就是说人家根本不缺花银子的地方,可这二十万两银子对他来说又非常重要,厂子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了,于是他忍痛让步道:“两成半,最多两成半,官府就要占五成。”
曹跃还是不满意,笑道:“这样吧,我出十万两银子,占两成。”
张謇当然不可能接受,叫道:“这怎么成?绝对不行。”
曹跃道:“我只能提供这个条件,别的不行了,你答应就答应,不答应就算了。俺们西北人说话直接干脆,也不愿意反复说啥讲什么条件。中不中给个痛快话吧,你要是说中,我现在就能拿出十万两银子来,你要是说不中,算俺没提过这件事。不过不管中不中,咱们还是朋友,是不?”
张謇道:“是,我们还是朋友。”随后他起身来回走动,左思右想权衡利弊之后才毅然决定:“好,十万两,两成!”
曹跃道:“还请张翰林执笔,谢谢合同,找证人见证一番。”
“你现在真能拿得出十万银子?”张謇惊奇道。
曹跃哈哈大笑,拿出十万两银子的银票递给张謇,说:“实不相瞒,早已经备好了。”
张謇以为曹跃早就准备好入股大生纺织厂,却没听懂曹跃的意思是随时准备贿赂的钱随身携带,不禁对曹跃的谈判技巧佩服之至。看似鲁莽,实则心细如发,一步一步给自己设了一个陷阱,恐怕他在总理衙门见到自己的第一天开始,就算计自己了吧。
曹跃也非常高兴,十万两银子将来会给他带来百万的收益,他是第一次感受到可见的成功,毕竟这个大生纺织厂在未来是一定会成功的。曹跃忽然想到了既然自己可以利用大生纺织厂这个金手指,为什么不能利用其它已知的历史呢,例如清末股灾。中国在清末一共出现了三次股灾,第一次是1882年的开平煤矿股灾,第二次是1908年的橡胶股灾,第三次是北洋政府时期的证券股灾。如果自己早一点利用,那么未来何愁不会当一个投机商暴发户呢。
想到这里曹跃心情更好了,在和张謇签订完合同之后,他正是拥有了大生纺织厂两成股份,而张謇也在忙碌了一阵之后发现京师没有人支持他,带着十万两银子回到了南通,专心致力于他的大生纺织厂了。
而就在此时,慈禧召见曹跃第二次觐见,曹跃再花了五千两银子贿赂李莲英,李莲英算是和曹跃熟悉了,在他耳边说:“此次太后见你,主要是考校你对新政的看法。”
曹跃心中有了打算,随着李莲英前往坤宁宫,觐见慈禧太后。
尽管是过年期间,紫禁城里挂起了红灯笼,可是安静庞大的紫禁城还是露出了它的威严和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