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投机在民国 > 第23章 北上天津

第23章 北上天津(1 / 2)

 926年6月28日,没有通知任何人,魏华悄然登船北上。

纵观民国的历史,北洋政府经历了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政权交替的闹剧无时不在上演,此时奉系的北洋政府已经到了最后关键的时刻。

在船进入渤海湾后,魏华大多时间都在船甲板上眺望着。海面上看似风平浪静,但在下面一定会蕴藏着更多的漩涡。

一直站在身边张大山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憋了半天好不容易的张开了口,“先生,如果可以的话,俺想领媳妇回趟家,可但俺就是担心你会没有人照顾。”

“我,你们尽管放心好了。到了天津,你和张嫂就回家,代我问候家中二老。”

“俺和媳妇回家住上几天,然后就马上回来侍候先生。”

“大山哥,你家乡那的生活如何?”

“日子过得苦哇!不然俺也不会背井离乡这么多年。”

“在家多住些日子,不用着急回来!你的家离少林寺远吗?。”

“不远,俺还在少林寺呆了十多年呢。”

提到少林寺,平时少言寡语的张大山,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过去的经历。

张大山,豫西临汝县张村人,家境贫寒,八岁入少林寺做杂务,担水、劈材等,闲暇时向恒林学拳习武。同乡的“金罗汉”妙兴,对他这个师弟非常照顾。恒林可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他除了参禅之外,又教习拳术,武艺高超。民国元年(1912年),因地方不太平,县府便命恒林为地方民团“少林寺保卫团团总”。他只好“以菩萨心肠作金刚面目”,购置枪械,训练僧兵,以备不虞。刚满15岁的张大山,参加了恒林的民团。在登封县各处,与土匪进行过大小数十战。

虽说参加民团的张大山本人衣食不愁,但家中的生活依然艰辛。在1917那一年,年仅二十岁的张大山,用自卖自身的钱为家里买了2亩薄田,在威海卫经过简单的军事训练,乘船远涉重洋来到欧洲,成为了一战十四万华工中的一员。到法国后分配在美国赴欧远征军中服役。从事战地服务,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

按照合同约定,华工的工钱为每天5个法郎(相当于一块多大洋),每天工作十小时,有周末与节假日,但是到达战场后,扣去伙食费、住宿费,等去乱七八糟的费用,工资缩水只能剩余1个半法郎。就这样,张大山省吃俭用,每月都坚持往家中汇钱,终于使家中勉强维持温饱的生活。战争结束后,由于张大山吃苦耐劳,被美军作为杂务人员带到了美国。

后在纽约唐人街落脚,码头、木工厂各种艰苦、繁重的工作,张大山都做过。由于憨厚、能干,被一老华侨招为上门女婿。

从张大山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华工的苦难。应该说张大山是幸运的,没有死在法国,到美国后还能娶妻,最后又遇到了魏华,以至于现在衣锦还乡。

货轮驶进了海河口,3月份刚刚遭到日本军舰炮击的大沽炮台只剩残垣断壁,依然不屈的屹立在那里,似乎在向过往的船只述说着什么。

海河口从南往北,布满了很多的码头,但大多都属于外国公司所有。海河中穿梭着繁忙的驳船,汽轮,甚至还有耀武扬威的外**舰。

海河入海口约3公里的地方,货轮缓缓的靠上塘沽英国太古洋行码头。绕行地球一周,又回到了起点,这将预示着一个怎样的开始?

天津对于魏华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刚到天津那会儿,他还是一个未经世事的懵懂少年。岁月沧桑,13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当他再次回到这里,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舷梯刚放下来,魏华就急不可耐的跳了下去,向前跑去。码头上看似已经等待很久的那5、6个人也朝魏华迎了过来……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