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人出了东华门后,王旦赶上两步对李沆道:“今日非李公……”
话还没有说完,李沆不可置否地一笑道:“令公子一日诗词数十,足见是个沉迷于酒色的才子,任其随波逐流太可惜,子明应该严加督导才是,早一日入仕途或许能早就日后栋梁之才。”
“知我者,李公矣!”王旦感慨万千,王邵的名声虽然不太雅,但别人都在惊讶于其才华的时候,李沆却能认识到王邵是块可造之材,利用贡举把王邵拉入正途,的确是和自己不谋而合的高招,他不能不为之叹服。
在礼部试的举子等次单子揭开之后,王邵竟然是会试第二名,当他得到自己的名次后当即就傻了眼,暗道这不是扯淡嘛!难道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自己竟然得了个会试第二名,若是按照太宗皇帝那里形成的规矩,殿试不黜人,他定然是进士及第第二,甚至有可能被升为第一。
开科取士源于唐,唐进士科却无殿试之说,一经科考就成白衣公卿,取吏部试得官,殿试制度创于宋太祖开宝六年,缘由在于下第进士击登闻鼓告发知贡举李昉用情取人不当而起,太宗皇帝鉴于弊端,才下诏贡举之后再由皇帝亲自策士,不过地点在太宗时代才固定下来。
说来也巧的很,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他能够取得名次,其中就有赵恒让他答的琴谏,不过他不能不感叹他的老爹对他的严加督促,令他的四书五经水平有了那点提高,更幸运的是在宰执取人定等次的时候,正是契丹人对河朔试探性进攻的当紧,朝廷对于关乎士人策论比较看重,两道题就是关于对契丹的国策和战略。
而他不仅详细描述了对契丹人的平夷之策,分为稳定契丹、剿灭西北边患的论题,建言契丹国力强盛,时下朝廷应该以西北为第一要务,在如何应对上只是写了两个字“御战”,并预见性地提出契丹人可能采取的大规模攻势并应对策略,虽然很不成熟,但引起宰执大臣们的赞赏,尤其是宰相李沆的赏识,在揭名的时候当即说王邵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应当加以笼络才是。
在糊名断卷的时候,向敏中和几位考官要把王邵的名次提到榜首,当然他们还不知道他们要抬举的人是王邵。
当名次公布的,王旦的确是大吃一惊,他立即上书极力要求把王邵的名次降下来,在他看来自己的儿子哪里能考中会试第二名的好成绩,其中的猫腻他心知肚明,再说自己是主考官,自己的儿子榜上有名就说不过去了,何况高居前列。
“为国家求才自然不拘一格,子明虽知贡举却也不可因王邵是贵府衙内而罢黜他的功名,外不避嫌、内不避亲,方才是为人臣者之道。”李沆对王旦的提议第一个就反驳了回去,他做事有他的原则,又不是科场舞弊,是人才就应该给予适当的名誉,王邵是凭着自己本事考上的,绝不能因为他是主考官的儿子而被罢黜名次,再说王邵的对契丹策略极为精妙、极富有预测性,他在看到第三遍的时候亦是赞叹不已。
王旦静下心来细细权衡,他素来敬重李沆,再说王邵是凭真本事考上的,名次也是经过李沆等宰执议论而定,他的担心也就是因自己刚刚升迁进入执政行列又奉旨知贡举,儿子不仅过了礼部试而且竟然得了第二,没有意外的话殿试也将是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