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梅让钱奕鸣又带着曾以柔去离县城不远的一个砖厂,两人用三轮车去蹬一些废弃的砖头回来,明天把煤炭送过来,好用这些砖头给围起来。
第二天上午又是整理煤炭,又是烧火。
这样的生活,简直是太……忙碌了。
小卖铺也终于整理出来,开业了。
周围的邻居十分的给力,都好奇地跑过来看热闹。这一围观不要紧,买卖的双方,才发现彼此的生活习惯不一样,需要和供给有些不对等。
比如,在这个时候的古县,大家都还是一斤一斤的打醋,袋装醋出现的太少了。
不只是醋,食用油也是打着吃。
烟酒之类的太高端的,也没有什么人买,大家要买也是低端的,日常能用的。
各种零食倒是很受欢迎,但是也仅限于几毛钱的,上了一元两元的,卖的很慢。
而顾客经常来买一些针线什么的,她们这里又没有。
总之,一句话,就是这里的消费水平跟石原市差别太大了,彼此都需要互相适应。
为了更好的跟古县的生活接轨,小卖铺里自留了曾以柔在看着,顺便没事了复习复习资料。
而曾若兰,则忙着在古县的大小市场上跑着,顺便去了很多的小卖铺打探行情。碰到合适的,就批发点到自己的店里去卖。
这一轮下来,等小卖铺渐渐地快被本土化的时候,曾若兰已经对古县的各批发点十分的熟悉,物价水平也有了了解。
她随手在自己的一个笔记本上记着东西,对比着石原市和古县的差距。
还真让她看出了一些门道。
比如,日用品,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古县的批发价比石原市的还要高,应该是从地级市到县市又多了一层经销商的关系。批发少一点的时候,没什么感觉,量大的时候,就有了差距。
再比如,石原市的商品品种特别多,就是小孩子的几毛钱的零食,她店里的比批发点里的还要全,还要看着上档次。有几样卖断了之后,好些小孩子还一趟一趟的来问有没有了,什么时候可以再买到。
让人意外的是,几种大品牌的卫生巾卖了才几天,就全部断货了。
而且,马上就要过年了,烟酒要多买一些吧,过年的鞭炮、对联等也要进一些,小孩子们到时候手里的零钱多了,玩具零食也要进一些。
曾以柔虽然大部分的精神在学习上,但多年小本经营的敏感度,还是让她察觉到了商机。
就跟曾若兰商量,让她年前跑一趟石原市,除了看看房子买卖的情况,就是多批发点卖的不错的东西,便宜的日用品也多带点。
如果那些批发点有联系方式,可以给她们留一个,日后要货的时候,让他们直接通过省运的汽车站,让长途车稍过来,她们出运费,收到货物之后打款过去。当然,这仅限于十分熟悉的好说话的商家。这个年代,远没有送货上门这一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