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这些工人即便加上抗联自己培养的工人数量。对于满足一场战争巨大需要來说还相当的不足。毕竟在日本人的工厂里面。真正的技术工人还是以日本人为主。中国人不是沒有。但是无论是日本人在奉天设置的飞机厂。还是坦克大修厂。所谓的满籍技术工人并不多。
大部分所谓的满籍工人。干的都是一些体力活。真正的技术工人。数量并不是很多。即便在接收南满的工人之后。两个工厂虽说总算是完成了投产。但因为工人数量还是显得不足。而产能也很有限。真正形成量产。还是前两批去苏联劳务输出的工人返回之后。
而相对于飞机等军事技术装备生产。进展相对缓慢一些等整体态势。其他的工业建设。在这批南满工人抵达之后。进度明显加快了很多。沒办法再不想办法解决那十几万人的安置。这些人的衣食住行。真的就快要让东北人民政府紧巴巴的财政破产了。
关键是长期让这么多人无所事事下去。不仅给东北财政带來异常沉重的压力。也不利于这些工人以及家属的安稳。除了在矿工和力工之中。动员了两万多十八到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补充进部队之外。剩下的十几万人如何安置。成了东北人民政府的首要任务。
原來工人数量不够。只能自己想办法高薪聘请美国人培养。但现在一下子多出这么多。却多少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加快安置节奏。稳定工人情绪。同时抓紧时间让一批已经处在建设尾端的工厂投产。减少部分投入以减轻财政压力。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东北重工业部。利用从奉天和抚顺拆卸來的特钢设备以及工人。与原來位于富拉尔基的那个日本人建设的特种钢材厂合并。同时因为被日本人拆卸的过狠。自从被接收以來一直无法恢复生产的通化钢厂。所有经过维修之后还能使用的设备。也全部并入到了这个特殊钢厂之中。
在抢修日本人撤退之前破坏的通化钢厂设备的时候。李明瑞从南满抢回來的零部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沒有这批零部件。根本就无力维修这些设备。好在当初接手齐齐哈尔钢厂的时候。便一直在做着扩大的准备。虽说沒有设备。但是动力以及管线都始终在扩大。
当初这么做是为了让那些为钢厂培训的工人。从基础开始进行实习。让他们学习与实践同时进行。以及先修好部分基础设施。为今后扩大做好准备。结果还真的按照当初杨震说的來。这些大部分已经修建好的基础设施。这个时候正好用上了地方。
利用齐齐哈尔特钢厂始终在扩容。已经完成的基建设施。从南满工业基地拆卸下來的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就安装完毕投入生产。利用已经试生产的第一炼钢厂出产的原料钢。冶炼军工急需的枪炮用钢。
这一点也让当初为苏联专家和美国专家冲突。以及南满迁移过來大批工人急需安置而头疼的那位主席。也大大的松了一口气。虽说解决的工人数量。只占据总数很少一部分。但是总是一个好的开头不是吗。
而且齐齐哈尔特钢厂扩建成功。也算为解决参与根据地内建设的美苏专家之间的纠纷。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至少有了这个例子。东北局和东北政府在工业建设方面。为美苏两套方案选取而为难。
当初随同那个二手钢铁厂过來参与建设的美国专家。在杨震的邀请之下不仅参与了东北中国人第一座五十万吨钢铁厂的建设。还被邀请参与并主持齐齐哈尔特钢厂的扩建。东北第一重型机器厂的建设工作。
只不过这批美国专家在抵达之后。与东北人民政府邀请的苏联专家。因为观念的不同发生了激烈的矛盾。苏联专家要求按照苏联人的建设办法。短平快的在最短时间之内完成建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完成投产。
而美国专家似乎更注重于这个特钢厂的长期发展。考虑的问題比苏联那些分工过细大学培养出來的专家要全面的多。两国专家在很长时间之内。拿出两套因为观点不同。也在设计上也截然不同的图纸净打嘴炮了。差点沒有把北满本就很短暂。更是宝贵无比的工期误了过去。
在几番调解无效。迟迟无法形成统一意见的情况之下。被搞的焦头烂额的那位重工业部长只能找到杨震。让他想想办法。在询问了那位清华毕业的重工业部长的真实想法之后。杨震干脆直接让美国专家负责这个特钢厂扩建。以及重型机器厂建设的方面。
将苏联专家请到了佳木斯。将正在规划之中的第二特钢厂。以及第二重型机器厂、第一机床厂提前建设。为了鼓舞这两方面专家的斗志。杨震不仅给美苏两国专家都开出了高薪。而且明里暗里的鼓动他们相互的比试一番。
其薪水的高低。直接与他们的效率挂钩。对于这一点美国人自然是乐不得的。而苏联社会主义老大哥。也拿的脸不红、气不喘。谁说社会主义不讲究金钱效益了。有高于自己国内工资两倍的工资拿。也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