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2年,1月15日,立春第18日,开平。
这两日,大漠上起了沙尘暴,开平这边也受到了波及。无边黄沙遮蔽了天日,白昼之间也晦暗如黄昏,令人倍感压抑。
在这无比压抑的日子里,王文统跪在开平宫殿一处回廊之中,久久不敢抬头。
许久之后,才有一个内侍自内殿中走了出来,对他说道:“王平章,陛下传您进去。”
“嗯。”王文统终于从地上站了起来,随他走进内殿之中。一边走着,脑中仍然在思索今日的对策。
月初之时,南方传来惊天噩耗,李璮反了!
李璮之反,早有迹象,蒙古朝廷之大员,几乎人人皆知。之前济南路大都督张宏更是上书列明李璮十条必反之征兆,几乎把事情摆在了明处。
但是当靴子真的落地的时候,仍然是极为令人震惊的!
其中,朝中最为震惊的,就是王文统了——他震惊的,不是李璮反了,也不是李璮这么早就反了,而是李璮造反,为什么没通知他?!
去年年底,李璮用多年偷偷建立的私驿将在燕京为质的儿子李彦简接回了益都,这说明他完全也是有能力救出王文统的。能救却不救,难不成他是将自己的老丈人视作弃子了吗?
不管原因如何,总之,在李璮做出大逆不道之举的同时,与他关系亲密的王文统孤零零在开平毫无准备。当消息一传过来,他立刻被盛怒的忽必烈软禁了起来。
这些天里,王文统一直在思索对策,思索下来,却觉得也并非没有生路。李璮既已将他放弃,那两人也就恩断义绝,他也不必再为李璮保密,大可将他的一些机密供出来换取忽必烈的谅解。更何况,这些年来他为忽必烈立下了汗马功劳,忽必烈未必不会看在这份上放他一马,今天肯召见他,更说明了这一点。
不得不说,王文统确实是有能力的,自从他入了中书省以来,为忽必烈把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接连办成了几件大事。
首先,是梳理了中书省的政务,使得忽必烈朝的行政体制走上了正规。
然后,影响极为深远的,是成功主持发行了北方版的纸币“中统钞”。他以银为本位制定钞值,在各地设立兑换所进行敞开实额兑换,并且指定各盐税、商税等需以钞缴纳,成功建立起了中统钞的信誉,也通过适度超发缓解了朝廷的财政紧张。这要是让东海商社那帮二把刀看了,非得惊呼“到底谁是穿越者?!”不可。
最近的,在去年忽必烈北伐的战役中,他在后方负责物资转运和筹措,几万大军在大漠上长途征伐消耗的粮草竟然毫不匮乏,实在算得上幕后功臣了。
在这样的实绩衬托下,王文统在朝中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如鱼得水,即使经常耍小手段打击竞争者,常被人弹劾“私德有亏”,忽必烈也仍然欣赏并信任他,还准备把《金史》的监修工作交给他。
这可是殊荣啊,要知道,监修《辽史》的是左丞相耶律铸,监修《国史》的是右丞相史天泽,这两人虽然官职比他大,但基本不管事的。这个举动,基本就说明忽必烈是钦定他为文官中的第三人了。而且,蒙古是代金而立,这修《金史》,背后会不会有什么深意呢?
可是这《金史》还没开始修,李璮的事情就发了,不过有这个情面在,事情多少也有些转圜的余地。
这不,在被软禁了多日之后,到了今天,王文统突然被叫了出来,获得了觐见忽必烈的机会。说不定就有转机了呢?
在内侍的带领下,王文统低着头走进殿中,头也不抬,直接五体投地跪在地上,口称:“臣王文统参见陛下!”
“起来!”
一个嘶哑而浑厚的声音传来,王文统一激灵,站了起来,小心地观察了一下殿中的场景。
忽必烈没有坐在龙椅上,而是背着手站在御案旁边。
阶下,诸多文武官员站在一边,一眼扫过去,就能认出窦默、姚枢、王鹗、僧子聪等人,都是忽必烈未即位时就招募的老人,除了王鄂能与王文统说上两句(修金史的事就是他举荐的),其他人都与他不对付。后面,还有张柔、严忠济和史天泽这三个在京为质的强藩世侯,史天泽旁边还站着一人颇为魁梧,不知是谁。
这么多重臣,情况不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