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大明由我而校 > 第0064章 太监改名

第0064章 太监改名(1 / 2)

 天启元年,五月初五,朝堂内外一起过端午节。端午节又被称为“女儿节”,是明朝三大节日之一。

北京民间从五月初一开始,至初五日结束,家家打扮小闺女,给她们戴上石榴花。出嫁女也各自要回娘家,这是称作“女儿节”的原因。京城百姓在端午日午时前群入天坛,午后方出,名为“避毒”。

除了这种空间的躲避外,人们更多的是积极的防护,饮菖蒲酒,以艾插门,用雄黄涂耳鼻,名为“避虫毒”;家家悬挂五雷符,小儿用五色线作成端午索,系在手腕上;男子戴艾叶,妇女头上簪五毒灵符,五毒符是用纸画制作的蜈蚣、蛇、蝎、虎、蟾等。

北京人吃粽子,没有龙舟竞渡但竞相出游玩耍,南耍金鱼池,西耍高粱桥,东耍松林,北耍满井。

大内宫廷中从五月初一起,一直到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门两旁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面画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故事,一如年节时所用门神,一直悬挂一月,方撤去。

初五日午时,饮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过水面。赏石榴花,佩艾叶,合各种药物,并画治病之符。皇帝圣驾亲临西苑,看龙舟竞渡。

朱由校和他的嫔妃们登上一艘巨大的楼船观看赛龙舟,宦官魏进忠一直忙上忙下端茶送水伺候皇帝后妃。宫中的赛龙舟的参赛人员都是太监,宦官的身体很少有特别健壮的,举办这个活动只是为了热闹而已。

太监把龙舟装饰的花花绿绿的,在太液池的碧波中很显眼,宫女负责敲鼓喊号,比赛完了最先抵达的太监收到了不少银两作奖励,大家哈哈笑笑地庆祝端午节。

下午,皇帝带着妃嫔去团城。一到金鳌玉蝀桥,左右大液池水波荡漾,莲花盛开荷叶翠绿,一片夏初景象。一阵清风吹来,朱由校的头脑猛然一爽。

朱由校带着嫔妃从左边的洞门磴道上了团城。团城上面在明末只有一座圆殿叫承光殿,是就元朝的仪天殿加以重修。承光殿前原有三株大松树,是金朝栽植的,已经有几百年了。万历末年将两株枯死的连根挖去,铺为平地。现在太监们就在剩下的一株古松下摆了桌子和皇帝、皇后的临时御座,旁边还有替其他妃嫔摆的椅子。

其他妃嫔有册封皇后张嫣同时册封的范慧妃和任纯妃,还有朱由校之前临幸的那位宫女张织月,张织月现在已经被封为裕妃了。比妃子低好几个级别的是曾经侍奉过先帝的那八位美女,她们都是选侍,也都跟随皇帝庆祝端午佳节游览美景。她们的过往身份,皇后和其他妃子是不知道的。

皇帝在团城上站起来,凭着女墙,向西南望去,金海中确是湖山如画。北边的蕉园,南边的瀛台,丹桂盛开,古木参天。有许多假山奇石,亭台楼阁,离宫别殿,曲槛回廊,黄瓦红墙,倒影人水,如真似幻。

这番美景的确让人流连忘返,但朱由校的脑子里却满是将士们鏖战沙场的场面,想到这里,他动了骑马的兴致。魏进忠每天揣摩他的脾气,惟恐有伺候不到的地方。今天天晴气爽,他就猜到万岁爷他可能会一时高兴,驰马消遣,所以把他较喜爱的四匹御马备好鞍子,牵在北海大门外的一株槐树下伺候。朱由校凭着城垛向左边的大槐树下望一眼,轻声说:“端午试马,亦乐事也!”随即面带十分稀有的微笑,走下团城。

朱由校在宫中骑的御马都是外表骏美,脾性温驯。当日御马监的太监们按照这两个条件替他从上千匹马中仔细挑选,选出这四匹御马,每日也只训练它们如何跑得平稳,顺从人意,既不训练它们跳越障碍,也不训练它们听到炮声和呐喊而镇静如常。

登基以后的这几个月,朱由校学了不少新技能,比如说书法、射箭和骑马。骑马对朱由校来说,不同于其他的运动,朱由校可以通过封闭体闸来增强体能。骑马要和马有互动,体闸目前还派不上用场,他的骑术远远谈不上熟练,离上战场就差得更远了。

皇帝踏着朱漆描金楠木马杌,跳上御马,从太监手中接过玉柄马鞭,沿着中南海和护城河之间的驰道南去,开始是缓辔徐行,随后抽了一鞭,让御马平稳地奔驰起来。跑了一个来回,在团城下勒住了马。

嫔妃和太监宫女们一起违心地称赞皇帝骑术高超。朱由校则是称赞魏进忠办事细心。

魏进忠公公最近做事深得帝心,餐饮服务大内卫生都搞得不错,宫中的声望逐步高升。刘时敏公公还在戴罪立功的阶段,小心翼翼地伺候万岁爷办公。

骑完马之后,皇帝带着妃嫔们过石桥去太液池的中心——瀛台观景。这儿三面临湖,岛上种着高大的梧桐树。朱由校同后妃们到了涵元殿吃茶休息,随后命宫女们将棋盘摆在昭和殿前边的澄渊亭上,要同裕妃下棋。

到了这天晚上,皇帝带着他的后宫嫔妃在玉熙宫看戏。

明太祖朱元璋严格地规范了阶级,贵族就是贵族,百姓就是百姓,看戏这种娱乐形式为皇家所私有。在他的人为因素下,有明一代将原本活跃于勾栏瓦肆的戏曲移植到贵族宫廷,开国之初乃至整个王朝前期宫廷垄断了杂剧演出,民间戏剧得到空前的遏制。但到了中后期,随着律令的宽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南戏在江南一代得到蓬勃发展,后传至京城,进而入内廷。

在万历年间,以昆曲为主的南方戏曲成为京师和内廷戏曲演出的主流。南曲入宫不仅仅是神宗的个人使然,也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促成,北杂剧更多的承载了历史道德教化,承应宴会礼仪这些官方的东西。或者是一些失意文人的牢骚之作,而艺术性和娱乐性这些戏剧最本真的东西严重退化。而南戏在民间的大肆流行,加之帝王的个人喜好,流行宫中乃是多方原因促成。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